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流放三千里 第11节

别看刘学逸现在自暴自弃,其实他也有秀才的功名。

刘家风风火火地动了起来。

先是花了四两银子在刘家屋后圈了一块空地,因着刘家是军户他们现在住的房子算公家的,这自己花钱买的地便算私产,可随刘家自行买卖处置。

买了地接下来是盖房子,在山上盖房不用花钱买材料,只需要给帮忙的乡亲们管两顿饭。

刘学渊按四合院的样式设计,用泥胚做外墙稻草盖顶,虽然简陋但是样式周正。

正屋为真知堂给一心考科举的学子上课,东厢为蒙学堂顾名思义给孩子们上课用,西厢隔了三间房做宿舍,里面盖的是大通铺一间房可住十人,门廊左边角房是厨房,右边角房是学子的公共书房。

刘学渊给学院命名为云中书院,当云中书院的牌匾挂上大门,在这穷乡僻壤的山村里也颇具气势。

刘家选了个黄道吉日祭拜天地。

当天天苍村附近十里八乡的乡亲都来了,这可是齐云山上的第一间学院,附近几条村的百户长都亲自带了礼过来恭贺,甚至沛县令也差人送来了贺礼。

这一天,刘学渊三兄弟都穿上新做袍子,白色的道袍外套黑色的无袖襟衣,头上带黑纱绾巾,标准的教习装束。

虽然都是普通布料,但就这通身的气度已是折服了所有人,刘学渊脸上也出现久违的自信。

云中书院第一批招的学生有二十四人,因为来求学的全是普通百姓,刘学渊并没有定下很高的束脩,可以给钱也可以给粮食。

刘学渊又给云中学院定下一系列的规矩,住在附近乡村的学生可以走读,每日按时来上课便行,干粮自备。

至于寄宿的学生,书院按月五十个铜板的床位和三百个铜板的伙食。

学生笔墨纸砚自备,蒙学堂暂时不需要笔墨纸砚。

相比其它县城的学院,云中书院的入学门槛相当低,即便开学后依然陆续有富裕一些的农户把孩子送来入学。

刘湛给云中书院算了一笔账,买地盖房打造桌椅家具还有买书籍教材一共花了十五两整,至于束脩入,蒙学堂的人数虽多但是束脩很低,也就真知堂有些富余。

一年算下来束脩的入刨去日常买笔墨纸砚花销,能剩下十两银子纯利算不错了。

一两银子是一千文,十两也就是一万文,如今齐云山上的粗粮价已经涨到粗粮三百文一斗,十斗是一石,书院一年入约粗粮三石多点,这样一对比想靠书院入养活一家人不现实。

当然,齐云山上的粮价高得离谱是一个重要原因,以钱买粮并不伐算,甚至钱银没有粮食值钱。

这个虚高的粮价恐怕短时间内都不会下降,想养活一家子人还是得种地,那十亩田依旧是刘家的根本。

刘湛略失望但并不灰心,钱赚得不多名声却是打响了,在齐云山有了人脉关系以后不愁没有出路。

此时刘湛的心思也活泛起来了,齐云山上的水田约十两至十一两银子一亩,吕树生父子给的礼金还剩五两,加上最近新的束修正好可以买一亩水田。

以后每年书院都有十两的盈利每年能买一亩水田,这可是私田,交税只需要十税三!

这样一想刘湛哪里还坐得住忙去找刘学渊说道。

刘学渊几乎是一口答应。“吾儿想法甚好,土地才是咱们的根本,待日后慢慢积累私产,咱们的日子迟早会好起来。”

买田的事情事不宜迟,刘家三兄弟亲自找了天苍村陈百户,陈百户的三子四子都入了云中书院的蒙学堂,对于刘学渊要买田的事情自然十分上心。

三天后他为刘学渊寻到了卖主,是同村的牛家。

牛家次女婚事在即,小儿子却又得病正是花钱的时候,牛家放出来的价格是十二两一亩,听说田是卖给云中书院的刘先生立即就松口了愿意按市价十一两一亩出售。

刘学渊见牛家的地都已经耕好并插上秧,且秧苗长势喜人便给加了五百文,对此双方都十分满意。

至此刘家也算是有私产的富户了,刘学渊把田契交给赵氏保管,赵氏想到老太太还在她不便拿大便推辞了,还是刘学渊一言点透。

“夫人拿着无妨,当年还住在刘府时母亲便将中馈大权交予你,如今家中遭难,不过是一亩田的地契罢了,谁拿着都一样。”

赵氏也想明白过来,是她想着这一亩田的私产来之不易因此过分小心翼翼了。

既然想明白有些建议赵氏便想提出来。“家里还剩二两银子,我想给几房添置一些新的被褥家什,衣服倒是不缺,吕水桥给的布匹正好够给一家人做新衣。”

刘学渊忙道:“夫人想得周到,是我疏忽了,光想着开学院的事情没考虑到各房用度。”

“现在添置也不迟,反正这两年不也这样过来了吗。”赵氏温婉的笑。

刘学渊心里熨帖,于是又决定在笔墨纸砚的用度里抽出一两给赵氏翻修屋子,总是靠自己修修补补也不是事,不如请来匠人一次修妥帖。

不知不觉刘家人被发配到齐云山已经两年,孩子们也渐渐大了,房间便显得紧张。

趁这机会刘学渊又做主在刘家西侧加盖一间屋子,匠人看在云中学院的面子也没有多拿银钱。

新盖的屋子里有四间小房,分别给了刘湛他们四个大些的孩子一人一间,李小连也分了一间。

至此刘家风风火火的动静终于安静下来,每日只有隔壁云中书院传来郎朗读书声。

刘学渊三兄弟,上课时是教习,下课了该下的田还是得下,该节省还是得节省,唯一的改变是齐云山十里八乡的人对刘家越发的敬重。

刘湛不是读书的料,字认得差不多便不愿意成日待在书院里了,刘学逸管孩子没有刘学渊严格,刘湛只要完成了当天功课,刘学逸便不会拘着他。

今年入秋赵氏怀孕了,刘湛一有空便会上山给赵氏猎些野物补身子。

刘湛知道自己不可能生儿育女,也是满心期盼赵氏能生个大胖小子好让刘学渊有后,得日后架着他去传宗接代。

也是在十四岁这一年刘湛来了初,自从来到古代之后,他已经多久没有想那回事,梦里的翻云覆雨让他醒来时还回味无穷,只可惜梦里是一张模糊的脸,让刘湛抱憾不已。

之后日子平淡无波,次年盛夏,赵氏足月生下刘学渊的次子,许是刘湛的投喂起了作用,小子出生时声音洪亮,小胳膊小腿有力的踢蹬着,来帮忙接生的妇人们都说小子壮得很。

刘学渊给次子起名为淙,大名刘明淙。

淙儿出生的这一年大楚也发生了很多事情。

大楚与西夏久战无果,朝中势力一年一大变,半年一小变,光是丞相便换了四任,有数个大世家趁势崛起,也有数不清的家族无声陨落。

边疆战事不止,朝中勋贵又沉溺于朋党之争,国内物价飞涨,地方豪强土地兼并之事严重,国中流民随处可见,天下人心逐渐不稳。

大楚与西夏的一战最终以和谈为结束,大楚以割让三州之地为代价让西夏退兵。

这一结局就像一记强有力的耳光,把宣帝的脸都打肿了,他一登基就压迫世家势力的一系列举措,此时换来的是世家的大崛起。

借着这一役,世家再次占据上峰,世家势大的情况甚至比文帝在位时还要严重。

宣帝为了挽回脸面在来年开春大开恩科,意图通过科举把战败的窘态掩盖过去。

此次恩科云中书院有三名秀才应考,此三人都是刘学渊的得意门生。

刘湛跟着刘学渊到县城为三人送行。

武源县城的城门楼下,因刘学渊是戴罪之身不能离开武源县地界,因此不能陪同三人前往郡城应试,只能在县城里作别。

此次前往郡城应试的有吴正则、周清林及吕树生,三人均年轻气盛,此番应试也是踌躇满志。

刘学渊和学生在依依惜别,刘湛则蹲在树下纳凉百无聊赖的四下张望。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赶车的声音,是几辆囚车,囚车里关着老老少少足有二十几人,刘湛看着那些衣衫褴褛的人不禁想起了三年前初来乍到的情景。

“时候不早了,你们去吧。”刘学渊扬了扬手示意学生们快些上路,看着马车越行越远,直至消失在道路尽头方感慨良多的转身。

“爹,我饿了,咱们去林记吃碗面条再回去吧。”刘湛是真的饿了,少年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日怎么吃都总觉得吃不够。

刘学渊自然应允,刘家经过三年的休整家境已经比初到时强上许多,最起码吃饱穿暖已是不成问题。

许是刘学渊送别了学生又想起了当年自己也曾如此这般去应考,刘学渊感慨良多破天荒的点了两盘小菜两张烤饼并两碗大卤肉面与儿子放开了吃。

武源县城很小,刘湛父子吃面的林记就在县衙斜对面,刘湛吃面的时候就看到那些新来的囚车停在县衙门口等着安置。

林老板看着那些囚车小声道:“刘先生,方才那役头到我这买干粮来了,我听他手下说是那些犯人里有皇亲国戚。”

刘湛这人就爱八卦当即来了神气。

刘学渊诧异道:“大楚皇嗣不丰,能算得上是皇亲国戚的并没有几家,那仅有的几家皇亲国戚无不是封侯列相,怎么会随意发配?那役头的话怕是不实吧。”

“实不实的我等边塞百姓自然不知,不过我却常从行商口中听说天子与先帝外戚不和。”林老板小声道。

刘学渊心里隐隐有些猜测,先帝外戚不正是安国公宋氏吗?难道是?刘学渊心里跳了一下。

这时刘湛注意到了一辆囚车,那囚车只关了两人,一名生病的成年男子和一名少年,少年一直拥着生病的男子,看样子两人应该是父子。

这一路上必定没少遭罪,不生病才奇怪了,刘湛心里边想着站了起来走过去。

“给你,是热茶。”刘湛把装满水的竹管递过去。

那少年诧异的看着他,因满身污秽也瞧不出模样,只一双黑白分明的凤眼让刘湛不由得多瞧了一会。

“喝吧,来到这就不碍事了,一会那些役头办完交接文书便有当地的衙役把你们送上山去。”刘湛边说着又把一块饼掰了一半给他自己嚼着另一半。

少年只迟疑了一会便全部接过,第一时间却不是自己先吃喝而是喂给病中的父亲。“爹,有水了,你喝一些。”

那男子看样子像是发烧了,已是病得有些糊涂,儿子喂来水他便迷迷糊糊的喝着。

刘湛倚在囚车边上。“喂,我听说这次发来了皇亲国戚就是你们吗?”

谁能想到会有人这样直接的问?少年直接愣了。

“逆子,只一会没拘着你又在惹事!”这时刘学渊毫不留情的揪着刘湛一只耳朵往回拽。

“哎哎!爹!疼疼疼!”

“县衙之前也由你胡乱打听犯人身世?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刘学渊在他后脑勺上又呼了一巴掌。

刘湛叫屈。“我就随口一说罢了,再说了,爹,难道你就不好奇?”

刘学渊瞪了儿子一眼,看起来不想搭理这笨儿子却将自己碗里一块还没动的肘子肉夹到他碗里。

“快些吃,再不回去就赶不上晚饭了,你娘又该担心。”

刘湛看到碗里的大肉啥委屈都没有了大口大口的吃得满嘴流油。

第11章 宋氏父子

刘学渊刘湛父子二人回到天苍村正好是傍晚,村里家家户户炊烟袅袅。

田间地头三三两两的汉子扛着农具回家,见了刘学渊都客客气气的打招呼。

云中书院从不把来旁听的孩童赶走,只要来了都让到后面听课,因而村人都十分感谢刘学渊,见了面也是恭敬的称一声刘院长。

父子二人到家时赵氏跟李氏正忙着张罗晚饭,从县城回家的路早就把那碗面条消化完了,刘湛此时又饥肠辘辘的等开饭。

只是等到摆了饭却不见刘学渊,此时天都黑透了,等了一会还等不到人,老太太便做主先开饭,又让赵氏给刘学渊留了饭菜热在锅里。

饭后刘湛了残羹剩饭到后院喂旺财,那只小狼崽子已经长得膘肥体壮,光吃剩饭自然长不了那么好,还得靠刘湛每日带它上山去任由它自己猎野味吃。

待刘湛喂了旺财回房一开门却吓了一跳。

刘学渊先他一步说:“湛儿,你来得正好,快去请村里的张大夫,就说是你弟弟生病了切莫声张。”

刘湛没有多说立即出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