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农女致富:捡个相公来种田 第三百一十五章真相

太子和良妃娘娘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完全将苏玉晴这个外人忽略了出去。

苏玉晴在一旁认真地偷听着,怎么说,感觉他们母子二人在一起还是很欢乐的,太子也是难得露出了轻松舒适些的神情,整个人很放松,良妃娘娘也大胆的开着各种玩笑,感觉算是比较温馨的一种场面吧,对于从小没有父母的苏玉晴来说,还是比较触动的。

想到这,她就想起了苏丹宁,以及很早之前发生过的一件事,不免心下一沉,她的家庭,不过都是欺骗,背叛罢了,她不承认有苏丹宁这样的亲人,再说,她们也不是亲人。

苏玉晴到现在都记得,母亲在她八岁那年临走前说的话。

她说她根本不是他们亲生的,苏丹宁确实还有个妹妹,但是小时候被调换了,为了能让自己的女儿过上幸福的生活。

也就是说,苏玉晴本来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里,但是小时候被调换了,就这样,年仅七岁的苏玉晴感受到了来自至亲巨大的欺骗,母亲说完这句就断气了,苏玉晴甚至没有机会问一句那她的亲生父母到底是谁,从那天开始,她的心里就只有恨。

随着年纪的增长,贫困潦倒的生活,每天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日子,让苏玉晴的恨一点点加重,凭什么她要忍受这样卑微的生活,她本应衣食无忧,锦衣玉食,受良好的教育,嫁给门当户对的郎君,而此时呢?别说一件像样的衣服了,她连饭都吃不饱!

这世上最可怕的,莫过于我本可以。

苏玉晴不满现状,这愤怒一点点累积到她的姐姐苏丹宁身上,她渐渐开始厌恶她,厌恶周遭所有的环境,她决心要改变着一切,她不该这样的,她必须过上幸福的生活,必须过上锦衣玉食的原本她应该有的生活,而不是现在这样。

她们两个站一起,看着也根本不像姐妹,她美若天仙,苏丹宁相貌平平,怎么可能是亲姐妹?

一想到这,苏玉晴便不禁咬牙切齿,手里紧紧攥着帕子,都怪这家人,这家人没一个好东西,自私,为了自己女儿过得好就可以将原本属于别人的幸福夺过来?

苏玉晴不能忍受。

尤其是,看着苏丹宁一点点变得富有,而自己还只能在村子里呆的时候,她就非常不爽,凭什么?苏丹宁不过一个乡野村妇,凭什么拥有比她还好的人生,这本该属于她才对!

带着仇恨的眼睛,苏玉晴是感受不到一点温暖的,这才是她最大的可怜,可是她只是觉得自己的人生被剥夺了才可怜。

苏玉晴绝对要复仇,她要向这命运的不公宣战!

良妃娘娘和太子还在这里聊天,过了很久,苏玉晴觉得天色已经很晚了,可是又不好提出要去睡觉的意思,他们家说话她怎么插?

就在苏玉晴感觉脚都要站麻了的时候,良妃娘娘突然说道:“你觉得晴儿怎么样?”这话显然是问太子的。

苏玉晴浑身一激灵,竖起耳朵仔细听。

只见太子回头淡淡看了自己一眼,说道:“很普通。”

什么?普通?她这张美得让所有男人垂涎的脸,普通??

那到底美成什么样才能叫不普通?

苏玉晴还没听过对自己这么低的评价,不免感到义愤填膺。

良妃娘娘说道:“晴儿这样的美人,你都觉得普通?”

“脸只是一部分罢了,性格什么的,都很普通。”

苏玉晴感觉无数刀子从自己心口穿过,这是她第一次在男人这里碰壁。

也就是说,太子从第一眼见到自己一直到现在,对自己一点动心都没有,自己还那么自作多情?

苏玉晴感觉有些面红耳赤了,终于,良妃娘娘感觉时候也不早了,便起身走了,苏玉晴也终于可以回自己寝宫了。

刚到门口,便见一个宫女站在那里。

苏玉晴隐隐预感到了什么。

果然,宫女转身对她说道:“苏姑娘,太子妃有请。”

呵,这次又是什么把戏?

苏玉晴又不能拒绝,只好跟着她走了,本来还想回来能马上休息呢,这次不用站着了,又要开始拼脑力了。

夜色已深,此时已是八月末,气候一天天转凉,掌灯时间虽没提前,但每个寝宫都早早点上了灯,今年的秋天来得早,树叶已经有颓散的意思了。

苏玉晴进到太子妃寝宫的时候,太子妃已经换上了睡衣,在凉椅上悠闲地躺着,听到苏玉晴进来的声音,立马坐起身笑脸相迎道:“妹妹来了?”

苏玉晴只好一副姐妹情深的样子上前说道:“姐姐,这么晚了还不睡?”

“嗨,成天没事干的,天天在屋子里躺着,晚上自然睡不着了,妹妹你不也是没睡着吗?”

“我啊,我刚从太子那出来,正准备睡呢,我看姐姐今天不是在后花园吗,怎么晚上还是睡不着。”苏玉晴这句话火药味十足,她当然知道太子妃能听出来,她就是故意这样说的。

再看太子妃一脸你刚说了什么跟我有关系吗的神情,随后岔开话题,说道:“那妹妹真是辛苦了,姐姐已经在这里等候多时了,你看这个。”说着让下人把东西端上来。

苏玉晴望过去,是几个桃花酥点心,不用说,肯定是有问题的,想骗我吃你给的东西?没门!

太子妃说道:“妹妹你看,这是那会刚从御膳房送来的,我瞅着妹妹出身寒门,定是没有吃过这些稀罕玩意,特地弄来给妹妹吃的。”

这是明着嘲讽的意思吗?

苏玉晴看着桃花酥,突然抿嘴一笑,说道:“这桃花酥,可是我们桃花镇的常客了。”

“桃花镇?妹妹来自桃花镇?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姐姐见识短浅,记得好像没有马车通往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