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炮灰的人生[快穿] 炮灰的人生[快穿] 第782节

可她没有求,甚至没有多给他一个眼神,当他不存在一般。陈长福心里顿生不好的预感,眼看着母子二人就要出门了,急忙上前想要拽住妻子的胳膊:“不是,有话好好说,你别动不动回娘家啊。太丢人了,提醒你一句,我可不会去接你回来的啊。”

到了这一刻,他还不觉得她是动真格的。

也难怪他会这么想,现如今各家都不宽裕,衣衫能穿是绝不会扔的,实在是母子二人拿的东西太少了,走亲戚还差不多。

楚云梨往左一步,避开他的拉扯,皱眉道:“我是要离开,不是回娘家!也不需要你接!”

乡下地方,不兴婚书那一套。所以,楚云梨也省了和离书了。

她满脸的厌烦,陈长福怔了下,脱口道:“你拿这么点儿东西,你跟我说不回来了?”

楚云梨扬眉:“剩下的我不要了,你拿来当柴烧了吧。”说到这里,她皱了皱眉。以村里人节俭的性子,她留下的那些衣衫很可能会穿到别人身上,这样可不好。

如果被纳为四十二减去如果被那位四婶拿去,哪怕是破衣烂衫,李念秋大抵也会不高兴的。

楚云梨向来是个知错就改的人,发现自己思量不周,她立刻掉头回屋,把母子二人大大小小所有的衣衫鞋子全部收拾了一大包,重新背着孩子出门。

陈长福:“……”

这样的架势,由不得他不信。

他一脸惊奇:“你想搬去哪儿住?”

楚云梨看也不看他,径直出门:“我都说了跟你一刀两断,你管得着吗?”

陈长福心里有点慌,凭心而论,李念秋进门之后他的日子确实好过了许多。之前的那一年他虽然会做饭,但既要忙外边又要忙家里,吃也吃不好穿又穿不好,家里家外乱糟糟的。

这家中多了个女人,进门就有热乎的饭菜,衣衫干干净净,屋子内外也规整得利索,这才像是过日子嘛。

还有一点,陈长福从来没有对外说过。他刚把李念秋娶进门几天,就在外头捡了这么大的便宜。在他看来,李念秋这是和他八字相合,命里应该是有些旺夫的。

所以,哪怕他得了十两银子,完全可以休妻另娶,他也按捺住了。虽然另娶的是个年轻些寡妇甚至是姑娘,可能会给他留下孩子。他也不敢冒这个险。

眼看母子二人头也不回地出门,陈长福急了,冲出门去:“你就算要走,也说清楚了再走!”

这时候天才刚亮,但各家都起得早,二人在院子里的争执左右邻居都听到了的。本来陈长福是青砖院墙,别人想看也看不着。这时候楚云梨都出门了,他们站在院子里就看得清清楚楚。

楚云梨回身,看了一下左右邻居,这里是陈家村,九成的人都姓陈,陈长福左右邻居都是他本家的堂兄弟。她看着院子里的几人,道:“陈长福他不跟我商量就接回来一个快十岁的养子,我不是不接受过继,而是不能接受我他不跟我商量,分明没把我当一家人。还有,四婶那个人你们也都知道,嘴碎得很,平时就爱找我的茬。如果我过继了她孙子,那她就是我半个婆婆……这样的婆婆,我不敢要。偏偏陈长福一门心思认定了她孙子,我思来想去,这日子是不能过了。”

她说得一脸慎重,院子里的人都毫不怀疑她的决心。正是如此,才愈发惊诧。

听说过李念秋遭遇的人,都会叹一句可怜。这样一个苦命的女子,好不容易找着了落脚地,如今居然要离开。也不知道四婶暗地里怎么欺负她的。

楚云梨看着左边的那户人家院子里的年轻男人,他是陈家村村长的小儿子。她认真道:“我嫁进来的时候没有拿聘礼,我也没嫁妆,现在我怎么来的怎么走。从今日起,我和陈家就没关系了。以后我们母子就是要饭,也不会到他门口。而他出了事,我也不会管。”

她回头看向门口怔住的陈长福:“够清楚了吗?”

陈长福回神,很是不解:“至于吗?”

楚云梨正色道:“至于!你过继孩子从未想过跟我商量,你从心底里,压根儿就没把我当做妻子。我不奢求你能改变,但我接受不了,所以我要离开。说得够清楚了吗?”

陈长福听得明白,但他还是想不通。

不就是过继了一个孩子吗?

他这么想,也就这么说了。

楚云梨冷笑,抬眼从大门看进院子,刚好看到陈传远躲在窗户后面偷瞧,她问:“你是不是觉得陈传远很机灵,想送他读书?”

陈长福惊讶,脱口而出:“你怎么知道?”

因为李念秋上辈子亲身经历过。不过这些话就没必要说了,楚云梨再问:“昨日之前,你对这个孩子应该不熟悉吧?是谁让你觉得他很机灵,读书一定能出人头地呢?”

陈长福沉默下来,心里疑惑不已。

而楚云梨已经背着孩子往村口去了。

刚才的动静不小,许多村里的人都知道陈长福过继了堂兄的孩子,而他新娶的媳妇儿不答应,背着孩子要走。

于是,出村的一路上,许多人议论纷纷。有那自认为好心的,还要拦下她。

第996章 养子的继母6

村里的这些妇人,根本也拦不住楚云梨。

就算有人扯着她劝,也会发现她们渐渐地在往村口挪。

楚云梨之所以没有干脆利落地离开,就是要告知众人,李念秋和陈长福日子过不下去,就是因为陈四叔一家的掺和。

并且,还不着痕迹地把陈长福就要送养子去读书的事漏了出去。

如此,众人也能理解了。

李念秋之所以要离开,一是因为过继孩子这事陈长福没跟她商量,二是李念秋担忧那孩子太大,根本养不熟。三是那孩子是陈四叔的孙子,四婶胡搅蛮缠,李念秋担心后娘难做,后养娘就更难做,怕自己被为难。四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陈长福居然要送这个孩子读书!

乡下庄户人家,能够满足温饱,要是还能攒下几个子儿,就是村里很富裕的人家了。但是送孩子读书,那是村长都不敢想的事,就是镇上的商户,大概也只能咬牙送。

陈长福他凭的什么?

除了那笔横财不做他想!

一时间,众人都在暗中交换眼神,这陈四叔人精似的,这不是算计陈长福送他孙子读书吗?

那些想要拦下楚云梨的妇人,也做不出这么亏心的事了,只是叹息她的命苦。

有那好心的,还问她以后的去处。

楚云梨逼着自己流了几滴泪,道:“我是被伤透了心了,以后我也不打算再嫁。回柳家去,把子安养大,让他娶妻生子,这辈子就这样了。”

众人听着都觉得苦,年轻的寡妇想要独自抚养一个孩子成人,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不提攒钱的辛苦,只是外人的指指点点,许多人就熬不下来。

好多妇人围着楚云梨一起往村口走,乍一看,好像这些人都在送她似的。

叶氏得到消息,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他们一家确实想要把陈传远过继给陈长福,并且已经成功了,本以为接下来就等着孙子被送去读书的消息。谁知道李念秋这女人又起幺蛾子。

她这么走……以后村里人都知道陈四叔一家把陈长福的家搅和散了。

叶氏在村里的名声本就不好,但那最多就说她嘴上不饶人为人刻薄,和把李念秋母子赶走比起来,为人刻薄根本就算不得什么。

真让李念秋母子离开了,以后母子俩若是过得不好,外人会戳她的脊梁骨,说她容不下人家母子。若是母子俩过得好,外人又会说她把陈长福好好的家搅和散了。

无论哪一种,叶氏心狠手辣的名声是脱不掉了的。

叶氏得到消息,赶到村口时,眼看着母子二人就要被众人簇拥着离开村子了。她着急不已,飞快上前:“念秋,我没有要你离开的意思。过继孩子这事,是他们喝醉了酒说的,谁知道还趁着酒劲立了契书,你看这事办得……事前我也不知道啊,我没想过继传远……”

楚云梨背着个孩子,又拎着一大包袱,一路过来,还得避开村里人的拉扯,其实挺累的。就算她意志力非比寻常,但李念秋身子真的很差,这时候她两条胳膊都有些酸。很想立刻离开,但叶氏凑上来了,她当然不能轻轻放过,立即回身:“四婶的意思是,你愿意把传远带回去吗?你要是反悔了不过继,我肯定现在就回去好好过日子。”

叶氏:“……”

过继这事,她们一家暗地里商量了好几天。好不容易忽悠得陈长福喝醉还写了过继的契书,眼看着陈长福的银子就是孙子的了,好几两呢!

众目睽睽之下,叶氏哪里说得出反悔的话来?

这一反悔,村里这么多人做见证,传远肯定得接回家……到嘴的鸭子可就飞了。

事实上,叶氏对于李念秋离不离开根本不在意,她在意的只是李念秋挑这个时间离开,让他们家落下一个把人夫妻搅和散了的名声。

叶氏心里暗恨,勉强笑道:“这事是可以商量的嘛。”

众人:“……”还商量?

事到如今,他们也算看出来了。叶氏根本就没有把孙子带回家的意思。

如此一来,李念秋但那些顾虑都是真的,她留下来,日子肯定不好过。

楚云梨摇摇头:“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也不能让大家说我不懂事。这样吧,三天之内,如果你们家接回了陈传远,陈长福又答应跟我商量重新过继一个不满两岁的孩子,我就答应回来。当然了,他铁了心认陈传远这个儿子,刚刚也根本没挽留我,我看……这陈家村我是回不来了,大家以后保重!”

说完,背着孩子,往广安村而去。

早晨的阳光温和地洒落在单薄的母子的背影上,愈发衬得她们孤清,有那心慈的妇人眼圈都红了。

回头再看向叶氏时,都多了些疏离。

以前只觉得四婶刻薄。现在再看,陈长福可是四叔嫡亲嫡亲的侄子,他们为了点银子六亲不认,堪称歹毒了。

立刻了村里,楚云梨心情不错,脚步轻快。

背上的柳子安动了动:“娘,我想歇一会儿。”

趴在背上哪里会累?孩子这是心疼她了吧?

楚云梨心下了然,笑着道:“好!”

母子二人坐在小树林旁,看着天边初升的太阳,楚云梨低声道:“子安别怕,娘会让你过上好日子的。”

柳子安嗯了一声。很明显没往心里去。

楚云梨失笑,重新背起他,一步步往广安村而去。

两个村子走路大概得一刻钟的路程,隔得并不远。只是广安村还要更偏僻些,如果想要去镇上,必须得从陈家村路过。

到了柳家时,家家户户都在吃早饭。楚云梨没有敲门,自顾自打开门就进了院子,回了自己的屋子,然后放下柳子安,打开了房门。

昨天她回来粗略地打扫了一遍,没多干净,但比昨天刚来时要好得多了。

母子二人身体都不好,最要紧的是填饱肚子。楚云梨放下柳子安,拿了个碗去了大房。

当下村里各家的情形和楚云梨以前经历的那些有所不同。以前那些讲究父母在不分家,这里有一半的人家则讲究儿子成家立业,就是儿子一成亲,直接就分出去单过。柳平就是这样的,本来三弟也要分,只是成亲后老人的身子已经不好,所以才一直拖着,等到老人离世才分的家,在这期间,四弟也成了家。

现在柳家不大的院子里除了李念秋锁起来的屋子外,还有其余三兄弟的屋子,没有正经的灶台,都是在各家门口自己砌了一个。

大嫂方氏还在做饭,正在把锅中的粥盛出来。看到楚云梨拿着碗过来,只看了一眼,并不开口问。

楚云梨上前,温和道:“大嫂,能不能借一碗粮食给我?”

说的是借!还是借粮食!并不是直接就要来盛粥,方氏面色缓和了些,接过她的碗,没有立刻进门,反而认真道:“先说好,地里的粮食还没进来,我家里也不多,刚好够自己吃,没有太多借给你。”

说到底都是穷的,楚云梨并不在意她的冷脸,各家都不富裕,愿意借就不错了。她颔首道:“多谢大嫂。”

方氏进门,很快盛了一碗粮食出来,好奇问:“你这是要搬回来住?”

同住一个院,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对于方氏,楚云梨颇有些好感,点头道:“陈家过不下去了,我娘家爹娘年纪大了,我不想让他们为难。所以先到这里来住。”

这听着不像是要长住的样子,方氏没有多问,也没多劝,点点头继续去盛粥了。

楚云梨端着一碗粮食回来,打了水洗锅,之前剩下的那些干柴都被李念秋跟柳家人一起过日子的时候烧了。

她所有观望了一圈,把屋中一把坏了一半的椅子拆了,要拿出刚才拎回来的破衣衫点火,开始熬粥。

在这期间,方氏出来了一趟,远远的看到她的动作,忍不住抽了抽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