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佳色 第59节

他微微含笑,“何况,‘江左双姝’二已去一。”

“...那一个,我已经娶不成了,只剩下这一个,大舅难道还要让我错失不成?!”

... ...

赏花宴后,皇帝司马衍的婚事终于尘埃落定了。

杜家的女儿杜陵阳入主中宫为后,而庾家的庾柳知和王家的王蔓然分别封为夫人,一道入宫。

这桩婚事对于杜家来说,俨然是惊天之喜。

但婚期定在了八月,他们事先又没有准备,时间上便是紧了不少,就连无忧也只是在婚前短短地见了杜陵阳一面。

于此同时,桓崇却在军中一直没有回来。听说他七月之时便去了北方的寿春,曹承一连数月去江北大营,都没能找见他的人影。

无忧知道他讨厌司马衍,便没多问。

陛下大婚那日,她便随着母亲临海公主一道入宫,又一道离开。

... ...

风调雨顺又一年,转眼再过半月,又会到新一年的元日。

从进了十二月里,云娘便开始张罗着收拾家中,再准备元日的家宴。

虽是家宴,可说到底,家中的主人只有她和桓崇两个。而且,那个军营中的男人还像只飞离了家的鸟,那日一去便没有回头。

他不回来,无忧自是乐得清静。

可到了元日里,无论如何他总是要归家的吧...

想一想,就生出些厌烦。

这日当晚,无忧沐浴完毕,独自坐在妆台前一边晾干长发,一边发着愣。

不管怎么说,他也是她名义上的夫婿。不若下次派曹承过去的时候,让他顺便问问,看看桓崇到底准备什么时候回来?!

无忧还在托腮沉思,这时廊下突然传来一阵渐行渐近的急促脚步声。

那脚步声很沉,行到门口的时候,无忧心中顿时起了个激灵。接着,只听门一推,外面的冷风跟着窜了进来,然后那久未谋面的人将剑一挂,便直接绕过屏风,进了里屋来。

除了头上的兜鍪,桓崇一身的铠甲未褪,外头的冷气撞上屋中的热气,冒出一缕缕的白色烟气。

无忧吃了一惊,却见那人脚步顿了顿,缓缓走上前来,“明日,随我回趟武昌。”

“武昌?!”

桓崇沉沉地呼出口气,半跪在她的身前,看上去有些失魂落魄的疲敝,也有些难以言说的乞求之意。

他的眼帘慢慢垂下,再徐徐抬起,终于露出了一对藏着得泛红眸子。

那红色不像冻得,更像是承载了深藏在心的悲哀。

“陶师病重,我要带你回去见他一面。”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0-03-18 20:50:02~2020-03-20 17:06:45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只只木 2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6章

武昌者, 以武治国而昌也。

三国时吴主孙权为与魏武争夺荆州, 曾于此建都, 并将其命名为“武昌”。

此地临江面水,四方通衢, 西可至巴蜀,东可抵吴地,北溯汉水可至汉中,南经洞庭可达荆南、百越。因着位于战略要冲,故而身为八州都督的陶侃,常年镇守此处。

... ...

冬日的路不好走,桓崇的车队一路上急行紧赶,总算是在元日的前一天下午抵达了武昌城。

无忧生于建康, 长于建康。她虽与男子一般,有着游侠儿独步天下的志向,可实际上, 她连吴地都没出过。

若是以往能有机会来到武昌, 她定是雀跃已极。

然而, 这次...

心中想着, 她悄悄拂开了马车的窗帘一角,向外面眺去。

天空中阴霾欲雪,不见一丝阳光, 前方马背上那人坐姿笔挺,但从后方望去,他的背影中却带了几分莫名的萧索。

...衬着这样阴沉的天气, 更显得寂寥无匹。

那日晚上,当他寥寥道出“陶师病重”四个字之后,无忧便知晓事有不妙了。

她所认识的桓崇,向来都是自持冷漠的。

...她还从没见过他流露出那般沉重的表情!

初见时,他曾亲口道明,陶侃是他的恩师。那时阿父对此稍加调侃,这人便怒形于色,满面不虞。

甚至,无忧隐隐地有种感觉,那便是陶侃在桓崇心中的地位,比他那个名义上的君父庾亮还要高得多得多!

她与他之间,虽生了龃龉...但无忧自认不是小器之人。

死生乃大事,况阿父对陶公士行评价极高,因此这一趟武昌,她来得心甘情愿。

无忧盯着他的背影瞧了半晌,那人似是感到了背后的视线。

桓崇下意识地回过头来,恰好与她的目光相遇。

他迟疑一下,还是将马绳一勒,慢慢地向马车方向贴近过来。

见他过来,无忧索性把帘子高高打起。待离得近了,她仰起头,向那人柔声问道,“我...刚才听到你们说话。我们就快到了吗?”

... ...

面前的女郎,从车中稍稍探出身来。

此时此刻,她仿佛世上最贤淑的妻子那般,望来的目光里掩不住关切。

可是天知道,在他这次归家之前,他们两人已经冷战了有大半年了!

上次他误会了她、又伤害了她,他本就自知理亏,外加上她那几乎可算是明示的暗示。从那以后,他便长期驻扎在军营,与在建康而居的她,井水不犯河水。

因此在收到兄长小陶将军来信的时候,一想到要归家面对她,他的心里就忐忑地打起小鼓。

就在归家的路上,他快刀切乱麻一般,给自己乱糟糟的头脑寻到个解决方案:若是她愿意和他走,那是最好;若是她不愿意,那就是把她打昏了、绑回去,他也要带她一道回去,去见陶师!

结果,在他说明缘由之后,她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问。

她先是第一时间叫来云娘,安排第二天出行的行李和事宜,随后她便伏案给岳父母写了亲笔信,并差专人第二日一早就送回青溪的曹宅。

他一直以为,他的妻子还是那年那个会在他背上和他嘟唇置气的小女娃。可她的行事,分明就和真正大户人家的主母无二。

就算走,她也能把临行的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他心中一暖,顿时又涌上了无尽的感激。

听了她的问话,桓崇的表情不自觉地便柔软了些,他用马鞭向前一指,道,“前方就是武昌城,再忍一忍,我们马上就要到了。”

无忧微笑一下,轻轻“嗯”了一声。

桓崇盯着她那张白生生的俏脸,道,“外面冷,放下车帘吧。”

“等一会儿到了,我再叫你。”

... ...

过了武昌城外那道深深的城壕,马车便顺利驶入了内城。

再过不久,队伍靠边停下,前面几声男子的谈话声方止,桓崇便上来敲了敲车壁,“下来吧,我们到了。”

每日急行,无忧再是隐忍,此刻双脚触到了武昌的土地,她的一双腿还是不由自主地就软了下去。

幸而桓崇察觉到了她的异样,他及时伸手,揽过无忧的腰,将她稳稳扶在了地上。

无忧觊了他一眼,没等她面上的红云浮现,却见桓崇的脸上先显出怀念之色,“这里...便是武昌了。”

阿父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陶士行有治世大才。

从明帝时起,他便经略长江中游。尤其是荆、江两州,在他治下久矣,生活富足,民风朴实,故而俗语有云,“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

可是,眼见着过了今夜的元会便是元日,武昌城中非但没什么庆祝节日的热闹氛围,反而一旁路上所见的行人,无一不是面露出哀戚之色,望之动容。

无忧向四处瞧了瞧,而后又看向了一旁的桓崇。

那人却是牵着她的手,站在这扇敞开的大门前,定定地望着那上面的牌匾出神。

眼前陶家的匾额,朴素得简直不合陶侃的身份。

只见那高高悬起的门匾上除了一个大大的“陶”字,别无它物,丝毫没有一点那些关于先祖、郡望,以及功绩的赘述。

而且,那枚大字笔体苍然,雄毅明健,就是跟着阿父见惯世间顶尖字画的无忧,也不由地叫了一声好。

桓崇这一望,眼中的光明明灭灭,竟是如同出了神一般。

见他瞧得那般专心,无忧也不好去打断他。这时,中庭里突然传来了一阵脚步声,那人边行边说,声音中不乏欣喜,“阿崇?!”

桓崇回过神来,待那人走到近前,他赶忙见礼道,“阿兄!”

他见礼,无忧忙跟着见礼。抬起头来的时候,只见对面那人一身便服,颏下蓄须,年纪大约年纪四十上下,模样生得虽有些粗犷,通身的气质却很是稳重。

那人道,“我刚听说你回来了。怎么只站在门口,不进来?!”

对上那人,桓崇的笑容竟仿佛有些腼腆起来。他瞧了无忧一眼,再转头向那人道,“阿兄,我给你介绍,这是...”

那人笑道,“我知道,这位便是弟妹吧。阿崇,外面冷,有什么话,先进屋来再说!”

... ...

眼前这人,便是陶家的长子——小陶将军。

短短地寒暄几句,就算见过面了。桓崇和那小陶将军,明显还有许多话要说,而无忧作为女眷,便先被侍女送回了后宅一个独立的小院当中。

听侍女们说,现在的这间屋子,便是桓崇原来在陶家时所住的那间。在他走后,这里也没有再住人,而是一直为他保留着。

无忧点了点头,只见这屋子的大小虽比不得他们在建康的卧房,但位置也是大家族中难得的南北正向。且,许是常常打扫的缘故,屋子里窗明几净,就连床榻上也没有半分灰尘。

因为这次来得急,无忧便让云娘留下管家,她自己则是带了两个侍婢随行服侍。再加上陶家过来得几名仆妇,几人便一起归置着他们带来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