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佳色 第80节

今日出征,王恬的态度也严肃了不少,他更是罕见地换掉了那双走起路来便响得厉害的木屐,举手投足之间,看着倒有那么几分意思。不过...具体本事如何,还要等到襄阳才能见分晓。

小陶将军走下主位,来到他们二人面前。他把双手撑开,分别拍了拍二人的肩膀,沉声道,“子昂,敬豫,襄阳的命运就就托付到你们手上了。”

顿了一顿,小陶将军回身从案上倒了两杯温酒,再亲手递给二人。

小小一樽酒,犹自散着热气。

见桓崇接过酒樽,仰起头来直接喝了。王恬将衣袖一敛,也把这辞别的酒一口闷进了嘴里。

却听小陶将军道,“二位暂去更衣吧,待捷报传来、凯旋而归,盼与二位在武昌再次痛饮!”

... ...

从前厅回来时,天边已经露出了淡淡的的鱼肚白。

桓崇越走越快,等回到自己的院门外时,他方要进门,脚步一转,却是先拐去了临近的陶侃院落。

小陶将军这回特意命军士们压低声响,故而前院的响动再如何嘈杂,陶侃这处仍旧是安安静静的,时不时的,还能听到树梢上的几声鸟鸣。

桓崇在空荡荡的庭院中站了一会儿,他对着门前那几摞青砖望了半晌,最后闭上眼睛,扭头回房。

为了陶师,也为了自己...这一仗,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他都只许胜,不许败!

... ...

无忧哪儿有那么大的睡意?!

桓崇走了没多久,她就起身洗漱更衣。刚对镜整理好妆容,打发侍婢去寻曹承过来,桓崇的脚步声就在廊下传来了。

无忧的目光,不自觉地就朝着放在一侧架子上的甲衣望了去。

那件精铁锻造的柞甲,是昨晚睡前桓崇亲手放在那处的。

柞甲厚实沉重,片片的甲板像鱼鳞一般排列密集,因为历经的年头不少,甲衣上有些地方的颜色要格外深,不知是穿久了生出的铁锈,还是因着战况过于激烈...而擦拭不掉的浓重血迹。

这个想法,让无忧悚然一惊。

她刚忙晃了晃脑袋。等那人刚一推门,她就站起身迎上前去,道,“你回来了?”

... ...

桓崇一怔。

女郎从头到脚穿戴齐全,乌发高高地梳起,脸上虽不施脂粉,但那唇瓣上却是点了一层淡淡的丹朱。

她站在自己面前,看起来模样镇定,可是一双眼睛睁得大大的,黑漆漆的瞳子在眼眶里些微的颤,终难掩心中的紧张与不安。

这眼神,好像一只小鹿似的...桓崇只觉得若是再被她这么盯着瞧,自己恐怕就要走不动路了。

于是,他别开眼,越过她去,道,“嗯,回来了。”

一面说着,他一面褪去外袍,转而拿起一旁的铠下裙。许是觉得自己的语气太生硬了,他停顿一下,回过身道,“吃饭了吗?”

无忧摇了摇头,她的一双秀目只盯着桓崇瞧。

待看清了他的手中的衣裳制式,无忧愣了一愣,突地诧异道,“这是...裙子?!”

桓崇正束着腰间的丝绦,听了无忧的问话,道,“这是铠下裙...也算裙子的一种。”

见无忧满脸好奇,他忽然将手中的丝绦向无忧的方向一递,“要不,你来帮我系裙带?”

... ...

无忧和她的阿父曹统一样,天性里就有着极其旺盛的求知欲。

她小步走到桓崇身边,接过他手中的带子,再向他瞧了眼,道,“...那我系了!”

...这还是一幅白色的素裙呢!

无忧按照平日里的习惯,刚把腰间的丝绦扎好,却听桓崇道,“不行,紧些。”

她赶忙再用力勒了勒,“这下行了吗?”

桓崇却皱眉道,“不行,太松了,再紧些。”

这件铠下裙,是专门用来防止下铠坠落的,所以务必要系得紧些、再紧些。

见无忧不管怎么系,都生怕勒到他的腰似的。桓崇干脆捏过她那两只小手,将两根裙带用力一拉。直把那带子扎得都快勒进肉里,这才放手道,“腰带系好了。”

无忧呼了口气。却见这还没完,紧接着,桓崇将那两根衣带从肩上一缠,在身上牢牢打了个死结之后,他这才伸手去够那柞甲。

有了系裙带的经验,无忧也顾不上别的了。她赶忙跟着服侍,等桓崇把最后的那根革带紧紧扎束停当,她却觉得那套沉甸甸的柞甲像是压在自己身上似的,勒得她快不能呼吸了。

...光是穿上一层甲衣就这般的折磨,遑论再上阵杀敌了。

桓崇走了几步,再活动下双臂。见一切妥当了,他这才去拿案上的宝剑。

柞甲很沉,穿上后,他的行动便没之前那么灵便了。桓崇的手指还未碰着剑身,无忧却是先他一步。她小心翼翼地提气,用双手把那柄剑捧了起来。

剑是凶器,桓崇的眼光一闪,方要让无忧放下,却见女郎轻盈盈地转个身,便将那口剑捧到了自己的面前。

女郎虽柔弱,眼神里的坚定却不输男儿。

桓崇的面色也肃然起来,片刻后,却见那朱红色的小嘴一张,听她一字一句道,“郎君此行,武运昌隆。”

作者有话要说:  ...又锁章了,我要哭了!!!

第77章

从桓崇出征那日起, 陶家便冷清了下来。

能上战场的男人全部奔赴战场, 就连小陶将军也常驻军营, 不怎么归家了。可陶家的女人对此,似乎早已习以为常, 后宅中的女眷们各个安分守己,只偶尔在小陶将军夫人的召集下,聚在一起绣绣花、念念佛。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日子竟然比无忧在建康时还要自由。

但,此自由非彼自由。

无忧在家中等了近半个月,还未等到什么战报。她刚刚有些不宁,这时,恰好那一路跟随桓崇、运送笼箱的曹承适时归来。待确认了桓崇一行人顺利抵达襄阳、并立即着手开始布防之后, 无忧的心绪这才稍微安定了些。

... ...

这一仗近在眉睫之内,却也不知何时开始、何时结束,更不知最终的战果会是如何。

而且, 陶侃的重病, 陶家后继无人的窘境, 桓崇和王恬的请缨, 王家的介入,以及桓崇那日对自己揭露出来的野心...一切的一切,无不预示着荆州、乃至晋廷未来将会出现的变迁。

无忧坐在窗前思量了半晌, 少倾后,她提笔研墨,写就了一封家书——既是为了避免双亲挂念, 也是为了预先和他们通口气。落笔后,她通读了一遍,左右想了想,又在末尾处加了两笔,这才满意。

无忧将那信纸吹了吹,待墨迹稍安,她方要让侍婢们把曹承唤来,忽听外面廊下陆续传来了几声问安。

无忧一怔,随后房门被人从外推开,却见在侍婢的通报声中,陶亿徐徐步进了屋中来,对她笑道,“无忧,在忙什么呢? ”

... ...

“陶姊姊?!”

不等无忧站起身来,陶亿自然而然地就走上前去。她瞥了无忧身前的书案一眼,见那上面铺了几张写得满满的信纸,又歉然一笑,问道,“你在写信?我打扰你了吗?”

无忧摇摇头,赶忙把那信笺装了起来,“没有,没有,陶姊姊请坐。”

等陶亿坐下了,她道,“我只是想... 现在这样,一时半会儿也回不去,我怕阿母担心,所以就想给她去封信,让他们放心。”

陶亿点了点头,“是啊,虽然我相信此战一定会胜,可是我们这边的情况...还是应该让你的父母知情才好。”说着,她随即向窗外望去,却是低低地叹了口气。

无忧顺着她的目光望过去,却见那方正是隔着不远的陶侃院落。

从初来那日之后,无忧便再没见过陶侃,她只听说陶侃每日里卧床休养的时间越来越长,病情似乎也是越来越重。此刻陶亿虽是宽慰自己让自己的双亲放心,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忧心卧病的陶侃呢?!

无忧抿了抿唇,小心道,“陶姊姊,陶公的情况,现在如何了?”顿了一顿,她又道,“许是怕打扰到陶公休养,那边的院子好像被设了禁制,我曾想过去探望他,但是...”

陶亿把目光调转过来,她的瞳心微微颤了颤,道,“我倒是每日都能打探到阿父那边的消息,可是...说实话,我也已经很久没见过阿父的面了。”

“诶?”

“是我阿兄命人做得...”陶亿说着,眼神暗了暗,“这次的战事、出兵、布阵、调遣...阿兄全都没对阿父透露半个字。你我这次,是因事才留在了武昌,若按往常,过了人日后,咱们便要往回赶了。阿兄不让我们出面,应是担心阿父见了我们,窥破其中关窍吧。”

无忧吃惊地张开了小嘴,她蹙了蹙眉,又本能地感到了不对。

...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桓崇临走时却什么都没有说?!

见无忧陷入思量,陶亿又开口道,“不过,无忧就放心好了。阿父的情况,现在还是很稳定的。而且,这一仗...一定会胜。”

说完,她眯起眼睛,对无忧露出个温婉的笑容。

... ...

桓崇带了三千步卒,一路急行军,于武昌出发的第七日,终于抵达了襄阳。

他们行军的速度并不慢,可相比对面的石虎,却还是有些迟了。

此刻,桓崇坐在襄阳的州府之中,听着前方传来的线报,脸色不由地又黑了一重。

当年陶师收复回来的,只是一个经历战乱、百废待兴的襄阳。然近年来,随着中原日乱,三辅豪族纷纷流于樊沔、侨居汉水之侧,襄阳人口渐盛,固城经商,日趋兴旺,俨然有了赶超取代江陵之势。

而襄阳城天生距汉水而建,外加四面深挖壕沟,环城即引来汉水作天然的护城河,城南即是当年吴大帝之父——孙坚孙破虏殒命的岘山,而城东因为多是沙洲、滩涂,就算从汉水登陆作战,也是极其困难。

因此,说穿了,打从一开始,守襄阳的重点便不在襄阳。

此战真正的重点,却在于那北面一马平川的中原,南临宽广的汉水,与襄阳隔江而建而成犄角之势的樊城。

可是,现在他得到的消息,竟然是樊城已经被包围了?!

而且,就在他抵达这里的一天之前?!

... ...

桓崇略一沉吟,目光转而直指向坐在中央、愁眉不展的襄阳太守甘彬。

他起身行了一礼,道,“甘太守,还请您据实把现在的情况知会于我...”桓崇说到此处,又向身旁的王恬瞧了一眼,道,“...我们。”

“樊城现在的情况如何?守将,人马,粮草...各个方面,城内可还能撑住?”

“以及,敌方的动态。”王恬神情亦是肃然,顺着桓崇的话茬问道。

甘彬道,“桓将军,王校尉,因为被围的时间只有一日,据我们今日收到的线报,内中各种暂且无忧。战事方起,我儿甘衡便已亲自前往樊城督战,樊城本有一万余兵将,再加上从襄阳拨去的一万余人,此时数目应是两万上下。至于粮草,虽是三方被围,好在襄阳无忧,且汉江仍掌控在我们手中,粮道一途...”

“报!”

甘彬尚未说完,就听堂外传令兵来报,“太守,那石虎派人来骚扰我们与樊城之间来往的船只了!”

“糟糕!”甘彬叫了一声,拔腿便要向外跑。临赶到门边,他像猛然想起来似的,回头对桓崇和王恬道,“桓将军,王校尉,请随我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