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小户女养家记 小户女养家记 第6节

“我都没吃上,小姑娘你得送我一个。”

“这鱼腐要一文钱一个呢!”陈念莞笑了,“剩下的我都送掌柜了,你们得找他送!”

那食客们一听,白送的鱼腐居然是要一文钱一个的,端着粥便找掌柜的要去了。

跑了那么多个地方,总算见到有一个地方的食客是喜欢鱼腐的,勉强可以弥补一下跑了一上晌的辛劳。

陈念莞坐下继续喝粥时,没见到坐在角落里的一个约莫二十五六的中青年,就着粥吃完了一个鱼腐,而后慢条斯理地品着,不动声色看着店里争抢那免费鱼腐的情景,暗暗点了点头。

陈念莞一口气喝完粥,正起身打算离开,却见自己桌子旁来了个拼桌的,还对她拱了拱手,“小姑娘,那鱼腐是你做的?”

陈念莞点头,“我跟我阿娘一起做的。如何?好吃吧?”

她记得自己分派那鱼腐时,有送给这位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中青年。

也正因为见他气质好,猜测这人有点来头,所以先把鱼腐送他了,还多给了不少酱汁。

“酱汁也是?”

陈念莞点点头。

“看不出来,姑娘年纪轻轻的,就有一手好厨艺。”

陈念莞笑了笑,心里想这人该不是就只想过来夸赞自己吧?

“实不相瞒,鄙人是楚州府城月满楼的二东家施存祈,近日到抚宁县老家探亲,也考察过一段时日,已经准备在抚宁县多开一家分店。”

抚宁县虽不过是个小县城,但因临海,又有商业运转的码头,也算是沿海颇为重要的交通要塞,那每日出出的船舶便是带来巨大人流量的商机,施家的月满楼开遍全国,想在抚宁县分一杯羹也不奇怪。

陈念莞跟施存祈聊了一会儿,得知月满楼已经筹措完备,恰好在四日后会开业。

今日刚好吃到陈念莞新制的鱼腐,也是机缘巧合。

施存祈亦跟陈念莞探讨这鱼腐的几种吃法,以及酱汁特色,施存祈亦是个厚道人,并没有专门打听具体的做法。

“这鱼腐,陈姑娘是只接受一只一文钱的做法,还是可以按量销售?”考虑到酒楼的食客,以及午膳跟晚膳营生,再根据陈念莞说的几种吃法,显然鱼腐既可以做菜,又可以入汤,那按一只一个卖给月满楼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若是月满楼大量购入,能否与陈姑娘按量的模式跟我们合作?”

“能。”陈念莞点头,“自然是能的。”

这岂不是说月满楼营业起来后,她就多了一个稳定合作的对象,每个月有固定收入,怎么会不愿意?

“不过满月楼也还是新开业,客流量还未能预计的情况下,我们先跟姑娘小量订购,看后续市场再增加数量,你看如何?”

不愧是做东家的人,比自己更会画大饼。

陈念莞先前冒出的终于找到稳定合作伙伴的念头一下被淋了盆冷水,冷静下来后问:“那,施二东家是打算每日跟我买多少鱼腐?”

“先每日拿五十个如何?”

月满楼果然是阔气,一下就解决了她每日必须卖出的鱼腐一半定额,若不是现下有性别大防,男女授受不亲,陈念莞当即想紧握施存祈的手热泪盈眶说一句:“老板真是个好人。”

随后,陈念莞跟着施存祈去了月满楼的新址。

酒楼就选在抚宁县最繁华的商业区,两层楼的模式,下面是堂食,上面是雅座,显见已经修葺完毕,只等选定的吉时一到就可以迎客。

施存祈给陈念莞引见了月满楼的杨掌柜,约好了新开张那一日送五十个鱼腐的事,陈念莞就回了石头巷。

柳氏早就回来了,看陈念莞那么迟都不见人影,正担心着呢,见到人没事,才松了口气。

“怎么样,阿娘?你送出去的鱼腐,那些行脚商喜欢吃吗?”

“喜欢,那鱼腐可受欢迎了。”柳氏高兴地点点头,放下手里的绣活,跟陈念莞说了起来。

“我照你说的,送那些看起来穿着打扮穿着上等衣料的行商,还有那些吃汤面的食客,他们都喜欢得很,有一家面馆说,明儿给他们送二十个去。”柳氏得意地道,“还有一些商人说想买来带船上吃,问我能不能包好了卖给他们。”

陈念莞于是也将自己这边的情况告诉给柳氏,柳氏吃惊:“那一日就能跟满月楼卖五十个?”

“卖得好就是。卖不好还得看情况。”

听施存祈的意思,卖得好,大概会大批量的买,她可得先想好按斤卖应当卖多少文才合理。

“那,我们现在要怎么做?”柳氏兴奋起来,俯身去看床底下的鱼,恨不得马上开始处理鱼肉。

陈念莞笑了,“阿娘别急,这鱼腐要现做味道才鲜。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养精蓄锐,等明儿一早才有体力起来干活。”

“对,对。”柳氏连连点头。

“还有,那些行脚商既然想要买了上船吃的,我们一会儿先去买点包鱼腐的油纸。”

陈念莞说着,将剩下的最后六文钱也拿了出来,柳氏看着,急忙也把自己的荷包拿出来,倒出所有的铜钱,拢共只有二十二文。

“这是阿娘所有的铜钱了。”

二十八文钱,这便是她们两人余下的所有钱银了。

“昨日我买的油纸也还有,二十八文钱买油纸,一个月的份量绰绰有余。”陈念莞道,“明日阿娘您带张桌子去,现卖现装!”

“我一个人?可能忙不过来!”柳氏有点犹豫。

陈念莞想到今日送出去的那六份鱼腐,除了月满楼,其他地方都没有即时收到要订购的意向,估计没啥想头。

贪多嚼不烂,估计只能主要先做码头的营生。

陈念莞道:“明日我跟阿娘你一起去码头。阿娘负责卖,我负责收银子。”

“好。”

第7章

次日,陈念莞跟柳氏照样在寅时起来,处理了一条差不多两斤重的鲮鱼。

因为是第一日试卖,不敢做那么多,跟先前一样,做了一百五十个左右,多的跟没有处理完的鱼肉留给自家做菜,拿去码头只装了带一百个,另外做了些蘸料,就用桶装着去了抚宁县的码头。

陈念莞还是第一次去码头。

原本想瞧热闹,但她们是出摊做生意的,来得早,到码头的时候河面除了停靠的几艘船舶,基本上没什么人,跟她们这般做吃食的摊贩倒是陆陆续续露面了。

因为昨儿柳氏来过,知道寻常摊贩正常的出摊时间,再加上要来找摊位,所以柳氏跟陈念莞是来得最早的那一批人。

码头附近在县衙划定的范围内摆摊的,都要交摊位费,一般来说,越靠近码头的摊位费越贵。

县衙的人会过来逐摊收取,但对于每日稳定出摊的小贩,位置固定,摊主也跟县衙的人熟悉,算是在县衙里挂了号,便是每月底才收一笔费用。

对于每月只出摊两三日的流动摊贩,或者像陈念莞跟柳氏这般刚开始做并不确定能否持续做下去的新手摊贩,怕月底才统一收的话,人会跑了,所以县衙的人是一日一收。

这些都是昨儿免费送鱼腐的时候,柳氏打听来的。

陈念莞选了个三十文钱的摊位,算是离码头颇远的,将从家里带来的那张桌案往地上一放,便将装着鱼腐的木桶放了上去,拿出一只碗装着鱼腐做招牌,再拿出了酱汁,就算是开业了。

而码头摊贩的叫卖声渐渐多了起来,此起彼伏,随着人流增加愈发喧哗,而各种小吃的香气也弥漫开来,码头瞬间热闹起来。

大概是昨日免费派送起了效果,昨儿吃过鱼腐的食客有认出柳氏的,陆续走了过来。

“陈三嫂,你今儿真的来摆摊了?”

“是啊,昨日不是跟您说了嘛,这就是我跟我女儿做的一点小本生意,您要觉得好吃,买一份怎么样?”柳氏赶紧招呼着,一边利索地从袋子里掏出了一张油纸。

“就是,大叔,新鲜出炉的鱼腐最好吃了,酥脆香醇,鲜滑可口,里头不仅有鱼肉,还有鸡蛋,营养丰富,大叔你跑船的吧?最需要补营养了,来一份怎么样?”陈念莞也直接问,“一份本来是四个的,要觉得太多,看大叔您的份上,一份两个卖你也行。”

“你们母女俩可真会说话。”大叔笑了,“那就来一份四个吧!”

“好咧!”柳氏手脚麻利的给装了五个,用小羹蘸了些酱料在上头,那头陈念莞已经收了大叔十文钱进荷包里,笑:“谢谢大叔。”

有一便有二,其次接着来三。

若说刚开始出摊因此是初次出摊带着羞涩不敢叫卖,等成功卖出三四份后,喜悦不已的陈念莞没了矜持,叫喊起来:“又香又好吃的鱼腐咧,有鸡蛋又有鱼肉,新鲜又可口,一个只卖一文?????钱,大家快来买啊!”

柳氏看了陈念莞一眼,眼里亦是压抑不住的惊讶,不明白为什么一向文静的女儿竟然有胆子敢在众人面前大喊大叫。

看着听到女儿的叫卖声围上前来或看热闹或帮衬的食客,柳氏无暇顾及,眼看卖得越来越多,也一改秀才娘子的斯文,学着陈念莞大叫:“又香又好吃的鱼腐咧,大家快来尝尝吧!”

陈念莞看围上来的人多,但买的人少,灵机一动,到隔壁卖馄饨的摊位用一文钱租用了一双碗箸,然后用竹箸夹了一个鱼腐,放到碗里掰开,一些蘸酱,一些不蘸酱,递给了围上来的行人。

“大家先尝尝味道,尝过觉得好吃再买吧!”

“就是,尝尝吧,我们的鱼腐是用鱼肉跟鸡蛋做的,真材实料!”

于是,一碗试吃的鱼腐吃完后,卖出去了两份,陈念莞如法炮制,继续提供现场试吃的鱼腐,随着试吃的人增多,卖出去的鱼腐也越来越多。

陈念莞与柳氏一直卖到晌午,第一天就将鱼腐全卖出去了,累得她双腿直打颤:“阿娘,好累。”

“先歇歇。”柳氏也觉得累得够呛,觉得没带板凳来坐坐歇息一下失策了,再看女儿额头虚汗直冒,心疼:“走得动吗?”

陈念莞摇摇头,恰好看到旁边的馄饨摊位还在卖:“阿娘,我饿了,能吃碗馄饨再走吗?”

“能,当然能。”

于是母女俩搀扶着走到馄饨摊位,找了个位置坐下,一人要了一碗三文钱的馄饨。

等馄饨的时候歇了一会,馄饨端上来后陈念莞吃了两口,忽然想到什么,又快步走到自己的摊位,将方才借来的碗跟筷箸拿起来,装了四个回来,一个放进柳氏碗里,一个放进自己碗里,余下两个,还碗的时候送给了卖馄饨的章阿婆。

“阿婆,这就是我们卖的鱼腐,您尝尝,伴着汤一块儿喝也甜得很。”

章阿婆便是那种流动摊位。

每个月只出摊几次,赚够过活的钱银,就不出摊了,任性得很。

但因为章阿婆卖的馄饨好吃,她摆摊,生意好得很,她不摆摊,吃惯她家馄饨的食客都怀念章家馄饨的味道。

这不,今日一出摊,就座无虚席。

在隔壁摆摊的陈念莞将章家馄饨受欢迎的情况看在眼里,羡慕得很。

哪天自己出摊做到了章阿婆的境界,才是人生赢家!

章阿婆接过那两个鱼腐,瞥了一眼陈念莞,看她将鱼腐浸泡在馄饨汤里头,泡软了才吃,于是如法炮制,尝了尝,道:“这鱼腐新鲜。”

“是吧?”陈念莞笑了,“日后要阿婆要吃鱼腐,随时来找我们就好了。”

章阿婆没吭声。

陈念莞亦不在意,吃完馄饨后,歇息够了,便与柳氏一起回石头街的大杂院。

萱萱早习惯母亲跟姐姐不在,自己寄放在王嫂子处的生活,看她们回来了,也没埋怨,只是殷勤地给她们搬小板凳,递白凉开,小嘴却叭叭叭地说:“姐姐姐姐,你不是说出去赚了银子回来就有好吃的么?什么时候做给我吃啊!”

“不急,姐姐跟阿娘刚回来,先看看我们究竟赚了多少银子好不好?”

“好。”萱萱乖乖地点头,还赶紧走到门口把门给关上了,转身看到阿娘跟姐姐都诧异地看着自己,两只小手绞在了一起,低头,为难:“王哥哥跟嫂嫂数银子的时候,也是像这样要关门的,我学得不好吗?”

陈念莞跟柳氏登时笑了:“好,萱萱学得太好了,过来,跟阿娘,姐姐一起数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