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小户女养家记 小户女养家记 第24节

其实她也有点怵,前头为了莞莞的事,她还去县衙闹过,如今叫她去县衙交摊位费,就怕是没进去之前,被人拦下了。

“阿娘,我不去,你也用不着去。”陈念莞瞅了瞅西厢,“咱家里不是还有伙计吗?叫张二郎去就是了。”

柳氏想了想,还是不放心,将张二郎送到县衙外头才让他自个儿进去。

张二郎交摊位费的过程,并没有柳氏母女想象中那么艰险。

有柳氏的指点,张二郎进了县衙直奔户部,说了码头的摊位位置,小吏登记陈三嫂的姓名年龄籍贯后,掏出三两银子,收下银子,给了一张盖公章的文牒,代表陈家摊位已经缴纳过九月的摊位费,以此为凭据。

张二郎走出县衙门口,在外头守着的柳氏这才松了一口气,接过那张文牒,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驾着驴车带上张二郎采买去了。

柳氏不知道,她才转身跟张二郎离开,那县衙门口就有个人探出头,见着她与张二郎上了驴车,匆匆地便去了户部。

这人便是陈鸣的二哥,在县衙里当帮闲跑腿的陈峯。

他在外头见着县衙外头的柳氏,初时心里吓了一跳,以为柳氏又闹上衙门找麻烦来了。

第26章

两个月前,要将陈念莞嫁给窦祐才的,就是陈峯。

陈峯平时总替官衙跑腿干活,自然认识窦书办。

官衙在编制官吏之外也有很多杂活,尤其是像抚宁县这种大县,所以时常雇用外人做些杂活,这些做活的人就叫帮闲。

帮闲代表官府的面子,自然也很有一些油水,所以很多时候,活计就落到了跟县衙有关系的亲戚手里。

陈家二房的陈峯不务正业,也就时常指望身为里长的大哥陈祥安排这等活计给自己。

那窦书办亦是因此让自家侄子窦裕才给县衙当差。

这么一来二去,那陈峯与窦祐才臭味相投,成为了投机的朋友,窦祐才看上陈念莞,就马上跟陈峯透了口风。

陈峯在县衙当差那么多年,又跟窦祐才交往甚密,去过窦书办家,听得窦祐才漏过口风,怎会不知道窦书办家底丰厚?要攀上了窦家,这姻亲关系带来的好处,自是无可估量!

没想到老三家留下的赔钱货今日还有这等用途!陈峯欣喜之余,是懊恼。

昔日将柳氏母女赶出陈家,也便是陈峯的主意。

陈鸣出事后,一大家子就靠着哥哥那点子月俸过活,至于三房,柳氏娘家光景还好的时候,留着柳氏母女还能收到些许进项,可那柳家不管柳氏了,这母女仨留着也费口粮钱银,还得靠他们两房人照顾,是个无底洞,让他觉着碍眼。

刚好柳氏那会儿跟他婆娘生了罅隙吵闹,于是干脆就借机说柳氏不孝将她们赶了出去。

但这会儿,陈峯悔得肠子都青了,赶紧去找陈老爹。

陈老爹也是过来人,一听说能跟窦家攀亲,也没问嫁的是谁,就把这事张罗上了。

眼下那三房不过是没同他们大房二房同处在一块,可没分家,无论她们住哪儿还不都是陈家的人?是陈家的人就得听老爷子的!

跟窦家结亲,不仅陈家能落得好,也能改善她们自己的境况,当即陈家就收下了窦祐才送过来的二十两聘银跟聘礼,交换庚帖,答应了这门亲事。

却没想到柳氏不同意,那陈念莞也敢忤逆长辈的意思。

真是反了天了!

陈峯叫平日跟陈念莞亲近的三姑娘去劝说这个不识抬举的侄女,其实就想骗陈念莞出来跟窦祐才成其好事,结果,陈念莞竟然投河了。

柳氏在河里没寻到女儿,以为女儿死了,跑回陈家叫骂陈氏一家子不是东西,青枝巷那地儿的左邻右舍于是都知道里长家里头发生的这事,那对陈里长的尊敬一下变了样,连带着看他们的眼神都不对劲。

陈老爹气得浑身发抖,骂这三儿媳妇一家不孝,大逆不道,当着大伙儿的面就要跟柳氏母女断绝关系。

柳氏却没胆怯,深恨逼死自家女儿的窦家,跑到县衙门口指名道姓破口大骂,吵得整个官衙都知道了,窦书办家的侄子仗势欺人,把陈家姑娘逼得投河自尽了。

县衙外头来了许多百姓看热闹,事情闹大了,连县令跟县丞都不得不出面过问此事。

窦书办便是抚宁县的大户,也要面子,连日在外头被百姓指指点点,在衙内被同僚质疑嘲讽,气得一佛升天二佛出世,狠狠教训窦祐才一顿,将人送回乡下去了,又给柳氏赔礼道不是,好说歹说,才劝住了柳氏。

窦书办丢了脸,哪里还会给陈家好脸色?

陈家攀高枝不成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对柳氏恨得牙痒痒的,从此对这柳氏母女更是不待见,也不管她们死活。

今日柳氏来县衙,陈峯心里后怕,见着也不敢露面,再看她竟是跟个俊俏的年轻郎君一起离开的,心里头狐疑柳氏的来意,也揣测她跟这年轻郎君的关系。

问过守门的杂役,知道这郎君是去了户房,就更吃惊了!

户房可是窦书办负责的部门,柳氏认识郎君是去干嘛的?

陈峯带着疑问去了户房。

距离柳氏大闹县衙过去了两个月,可户房的小吏还是记忆犹新,毕竟这事牵扯到自家上峰头上,见着陈峯也爱理不理。

陈峯觍着脸再三打听下,才知道那年轻郎君是来交摊位费的。

码头那处的摊位费,三两银子。

再看小吏留案的户籍资料,陈峯的脸色当场抽搐起来。

是老三媳妇租用的摊子。

三两银子。

舍得一个月花三两的租子,那摊位一个月得赚多少银两?

大周建朝已经有百来年的历史,如今算是国泰民安,为休养生息,安抚民心,一向轻徭役薄赋税,商户一般是三十税一,码头摊位费便是比照着这税制来收的,只有多,没有少。

陈峯很快粗略算出柳氏摊子一个月能赚的钱银,嫉妒得眼都红了。

这柳氏能赚这么多,竟然还偷偷瞒着他们陈家人?

好,这刁妇真是好得很呐!

燕来巷里,陈念莞在自己闺房里,萱萱轻手轻脚地掩上门,关好,而后迅速爬到小杌子上,跟姐姐说:“好了,外头没人了,姐姐可以把银子藏起来了!”

陈念莞于是将存银子的木箱子从床底下拉出来,开了锁,露出里头存放着的两锭十两的银子,她拨拉了一下荷包,把今日换的三个银锭子也取出来,拿了两个放进去,也没马上锁上,两姊妹欣赏了许久那四锭合共四十多的银子,痴痴地盯了许久,才恋恋不舍得把箱子锁了,又推到床底下。

“姐姐,我们现在算不算富有了?”萱萱可是记得,以前自家连铜钱都很少见的。

如今家里不仅有五个银锭子了,自己还不时有零花,不是阔绰了是什么?

柳叶可是一个铜钱也掏不出来呢!有也还是姐姐给她的工钱!

陈念莞掐着萱萱嫩白的小脸摇头:“不算不算!”

“那怎么才算富有呢?”

“富有的人,起码得先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吧?”陈念莞道,“所以萱萱我们现在要存钱买房子。”

萱萱点点头,严肃着小脸想了想,从兜里掏啊掏,掏出二十个铜钱递给了姐姐:“姐姐,我也帮家里存钱买房子。”

陈念莞笑着将那二十个铜钱又塞回给萱萱,眼下河粉这么好卖,一个月除去十两备用金,都能存下四十两了,照这个速度,那岂不是五个月后她就能张罗买房了?

穿来一年不到就可以成为有房有车一族,她陈念莞可真有本事!

可张二郎说那码头进入腊月就陆续少有船只靠岸,按计划只能再做两个月多一点的生意,可惜了!

陈念莞又想到了自己开分摊的赚钱大计,稍微安心。

这些天可以轮班上摊,有柳氏三兄弟分摊自己的工作,她也去城里转悠了几圈,已经决定新开的摊位,就选在城里商业区的食肆里。

等出摊车拿回来了,就带着表哥/表弟去出摊!

第27章

这日近夜的时候,柳氏跟张二郎带着满满一驴车的东西回来了。

因手头宽绰了,柳氏买了两石糙米,一石粳米,另外还有几十斤小麦粉玉米粉等等必备的杂粮,也大手笔地买了五十斤带肥膘的猪肉,三斤骨头,三十条鱼。

另外,按照陈念莞提的要求,柳氏另外买了两副猪下水放在桶里提回来。

在这个时代,猪下水算是很便宜的,十文钱一斤,虽然?????难处理,清洗不当往往就带着除不掉的腥臭味,但是吃不起肉的百姓都会抢着买。

吃不上肉,解解馋也好,放入辣子姜葱,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

所以不早点去或者让屠户特意留下来,猪下水也不是说买就能买到的。

原身在陈家时,便是吃这种猪下水荤菜的时候多。

柳氏不明白如今能吃上肉了,为什么陈念莞还要买这种又难洗又难吃还难煮的东西回来。

其实陈念莞是看天气不错,觉得可以做些腊味作为储备粮食过冬了。

腊味只是一个普遍的概念,腊味和腊月是两回事。

因为这时代跟陈念莞认知的古时代一样,对于肉类没有长时间储存的办法,所以都会用各种酱制,盐渍,烟熏的办法处理肉类,腊味也是一种肉类食物处理的办法。

腊肉已经有将近两千多年的历史,《易经》里记载:“烯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

所以腊味并不是一定要在腊月里才能制作的,广泛地讲,腌制后利用阳光晒干或烤炙的肉,都叫腊肉。

而在陈念莞的现代生活习惯,每年天气秋季末冬季初,就能开始着手准备制作腊味。

因为这种腊味不能在阳光下曝晒,也不能凭借大风吹,真正进入腊月后的干冷或湿冷空气都不行。

就要太阳不晒,风不大,也不过于冷的时节制作。

陈念莞观察注意过,这段日子刚刚好。

腊肉,腊肠,腊鱼,迟些时候还可以做一些腊鸡。

腊肉跟腊鱼都简单,处理干净后,抹上做好的酱料腌制好后,晾起来等它慢慢阴干就好了。

堂屋后头那空地上支起几个竹竿就可以成为制作区。

麻烦的是做腊肠。

四十斤猪肉按比例取出瘦肉与肥肉,切片后剁碎,加入白酒,食盐,胡椒,糖等配料,搅拌均匀,放到一边腌制起来后,最麻烦的一道工序就来了:要清理肠衣,即要取猪粉肠。

陈念莞从一桶臭熏熏的猪下水里头找出了猪肝,猪肺,猪肾,猪大肠,猪小肠,还有猪肚等等,余下的脏水让柳氏拿去丢了。

挑出容易洗的,将不容易洗的放在木盆里,搬到在水井旁,放置面粉跟盐与姜沫轮流洗,没洗一会儿她就后悔了。

早知道就该等表兄弟们在的时候再酿腊味的,这等事情丢给他们做就好了。

陈念莞瞧见西厢张玉郎从窗户探出头来看了看,明显是厌恶自己跟前盆里发出的气味,沉着脸啪嗒一声关上了窗子。

陈念莞就……

好气!明明他是伙计,怎么是她在干这伙计的活儿,而不是指使他张二郎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