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八零之掌心娇[穿书] 31、第 31 章

虽然,巧珍老是在他耳边说不要太卖力,可品性是天生的。林伟就是一头老黄牛,工厂的领导也不是瞎子,年头被评为先进之后,这次有一个进修班的机会。上头给了林伟,让脱产一个月去读书。当然这里跟林伟的师傅,维修间车间主任老郑的努力分不开。

师傅说自己年纪大了读不进去,给别人,那些毛头小子一个个跳脱浮躁地很,林伟读了,本事大了还能在帮他干活的时候用上,这是一举几得的事情。

林伟很珍惜这次能够进科大学习的机会,巧珍是个名牌大学的大学生,自己是个初中生,他心里也是有压力。要是能够多读点,多懂一些知识,也能跟自己巧珍的差距缩小一些。

对待这种在岗培训,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大部分就是来签个到,混一天,像是林伟这样认真的还真是少数,不过这个班里的老师到都还不错,都是科大的老师,正好大学放暑假,所以接了上头的任务办了这个班。小伙子肯学,他们也肯教,而且他有实践经验,其实比那些刚刚进校的大学生理解起来还容易一些。

林伟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这两年虽然得到了师傅的悉心教导,就算师傅在同行业中已经是非常厉害,但是他在操作规范上还是有很大的不足。而且很多的新知识是他们不知道的。自己要纠正一些操作上错误的方法。

班级的课程刚结束,林伟又接到工厂里的消息,说给他报名参加市里举行的工人技术大比武的活动,让他们师徒去参加,可谓马不停蹄啊!

他跟师傅搭配一起完成一组排线,师徒俩本来就搭配默契。在来自不同工厂的五组师徒中最先完成,而且接线排线最规范最漂亮。

领导看别人带的徒弟都是三十来岁的,但是林伟明显还是一个小年轻,问他师傅:“郑师傅,你带这个徒弟几年了?”

“两年不到吧?”这话一出很多人都非常吃惊,两年不到?这个水平?

所谓的师傅带徒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更有说法是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大部分的师徒之间的关系很微妙。

那个领导又问林伟:“小林是吧?你进工厂之

前是做什么的啊?”

“我是个农民,是顶替了我妈的名额进了纺织厂。”

“以前没有接触过电工和维修?”

“没有,从认识电线开始,都是师傅一点一点教我。我是师傅手把手带起来的。”林伟看向他师傅的时候满含感激,师傅给了他很多的机会,这是他的贵人。

郑师傅最最喜欢林伟的就是他的老实,知道感恩:“这主要是小林自己想要学,不想学我也塞不进去。小伙子特别刻苦专研,我真怕再过两年,我就没什么可以教他了。要青出于蓝了。”

“郑师傅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领导把这个话说出来。

郑师傅笑了笑:“不会吧?我倒是觉得以后每年有人给我买酒买烟。说实话人总是要老的,这些本事又不能带进骨灰盒的。有人学了去,才是手艺的传承吗?”

领导拍了拍林伟的肩膀说:“小伙子,以后要好好孝敬师傅啊!”

林伟连连点头:“会的,会的!”

比武技术结束,两人给纺织厂搬回来了一个科技比武一等奖,传帮带特别奖,上面的领导还打了电话给厂里,表扬厂里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这种毫无保留带新人的精神要发扬光大。

侯建新进入纺织厂,进入了供销科,如前世一样他被安排给了一个老师傅下面,只不过师傅换了一个人,他原来的师傅被调走了。他跟着老师傅学排物资需求计划,这么些年过去了。他一直是做大老板的,突然面对这些数字,和那一张一张的表格,还有桌上的一个算盘,他有些茫然。

“小侯啊!物资计划就是粮草,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老师傅说话不急不慢,还要引经据典,让他有些沉不下心来,能不能说说清楚,讲话讲到点子上?要是前世,他怎么可能容忍下属说那么多的屁话?

让他更加沉不下心的是,进入纺织厂已经半个多月了,他去车间找过林巧珍,就算是翻班的,除了夜班见不到人之外,早班和中班总是可以见到人的吧?

所以巧珍不在那个车间,那么她在那里?漂染间?还是仓库?他想找个时间去其他地方找找。

“小侯,我说的你都懂了吗?”老师傅问侯建新。

侯建新回神

说:“都明白了,师傅!”

“那就这样,你试着排排看,排好了拿给我。”老师傅有点不满意这个大学生徒弟,看得出来的,做事情有点三心二意,心不在焉的。虽然学历高,但是做事情还是要脚踏实地,老师傅摇摇头准备他做好了自己重做一遍,大学生毕业出来就是这样的,头两年什么事情都干不了,还自以为是。

侯建新凭着记忆中似是而非的印象,又想着刚才那个师傅说的话,开始打算盘,算数量。他妈的,算盘这种应该进坟墓的工具,这个时候成了主要工具?

一个上午就是把算盘拨对都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他不是一个能做细致活儿的人,到了中午他总算是算出一个版本来,交给师傅。

师傅一看,略微皱了眉头,对他笑着说:“大学生,先去吃饭吧!吃完饭,我们慢慢再做。”

侯建新这么多年的集团老总,察言观色上是厉害的,心里明白这是老师傅对他不满了。他也不在意,跟一个老顽固去计较什么?拿起饭盆进了食堂,去窗口排队打饭。等待排队的时候侧过头去发现板报内容已经更新,上面画了一束花,来了一个“热烈庆祝我厂维修间……”

侯建新没有看到里面的具体内容,内容没什么好看的,两个字落进了他的眼睛里,“林伟”,这个林伟是那个林伟?他希望不是,如果说真是他认识的林伟的话,那么就意味着这一辈子林伟没有把名额让给巧珍,也就是说巧珍还是一个农业户口。

这样的话就是个麻烦事儿,这个时代农业户口就代表收入很低,如果收入很低,就算他们结婚了。他去读书了,那么她怎么撑起这个家?那几年怎么过?

没想到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还真是难办了!这会打乱他原有的计划,希望不是那个林伟吧?他不是一直都是偏帮着巧珍的吗?可这几天都没有见到巧珍。侯建新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

“大伟啊!这次可是出风头了!”侯建新听见一个声音这么说。

而回答的声音更是让他熟悉,只是这个声音没有了记忆中的木讷,而是带着意气风发,“没有,没有,是师傅教的好。我和师傅买了糖等下你来拿了给大家

分一分,一起高兴高兴!”这次拿了三百块奖金,郑师傅两百,林伟一百,林伟主动提出来去买糖果,给大家分一下。买过来算是两个人一起的。郑师傅实在太满意这个徒弟了,懂事,很懂事。

“要的!要的!”

侯建新转头看去,没有了斑白的鬓发,没有了脸上皱纹的林伟,拿着饭盆带着笑,跟人在聊天。并没有记忆中那种不善言辞,虽然说话依旧是那种带着淡淡的谦和。

“大伟,听说上头要提拔你做维修间副主任,是不是真的啊?”

“我消息没你灵通,你说了我可就当真了!”林伟笑着说。

“要是真升官了,你这个年纪才刚刚进来两年,那可是火箭的速度,是不是要请客吃饭啊?”

林伟笑地很开心,他师傅跟他略微透露过,不过在外面总是不能那么说的:“真要是有这样的好运道,真请客,不赖账的!”

“说好的哦!”

轮到侯建新打饭了,他打了饭过去供销科一帮子同事那里坐下,低着头吃饭。听同事们在讨论:“这个林伟什么背景啦?怎么进来两年不到就要升车间副主任了?这也太快了吧?”

“应该没有背景吧?就是农村来的。你们看他干活多卖力?跟师傅关系多好。咱们这里谁不说他就跟老郑的亲儿子似的?其实你们要多跟人家学学的,做事情要勤快,废话要少。一个维修间,有哪一个比他更叫得动的?其他几个到了夜里,一个个都跟死猪似的,也就他一叫保准到,而且到了机器能修不能修,一句话的。上头提拔他,一个确实是能力够,一个也是给你们这群小兔崽子做榜样,让你们知道勤勤恳恳才有好结果。”

侯建新的师傅是供销科里的老人,能带大学生的也是选出来的厉害的老师傅,他真的情愿要一个林伟这样的初中生,也不要眼前这个眼高手低的大学生。再说,初中生带成这样多有面子,大学生就是带出来了也是人家本身底子好聪明没他什么事儿。老师傅心里头看着侯建新有些不舒服。要是带不出来,上头领导还要怪他没有尽心尽力教,真是个麻烦事情。

吃过饭,侯建新在科室里休息,其他人都趴在那里午睡,他心里是七上

八下的。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他是不是要去乡下看看林巧珍现在是怎么个状态,再想想下一步怎么做?不,不,林巧珍就算是农业户口,以她的脾气和性格,也能挣扎出一片天地来的。

也好,她还是做农民的话,自己这个大学生去追求她,肯定容易很多,以后对自己也会跟好的。上辈子过成那样,是自己前十年给她的帮助太少,而自己从她身上获得的太多,这辈子自己多帮帮她,她就会感激了,以后他们之间的关系比上辈子肯定要好的多。

外面的女人上辈子也都见识过了,其实女人都差不多的,这辈子就好好收心和她好好过日子,让她做个顺心顺意的侯太太。侯建新下定决心要好好对林巧珍,哪怕是农业户口也不离不弃。

休息的时间到了,走廊里声音传来,坐在门口的同事,探出头去:“林伟,怎么上来了?”

“领导找我谈话,不知道是什么事情!”林伟站在门口跟他们点头打招呼,脸上带着笑,伸手拿出一包奶糖,“帮忙楼上分一分,我和我师傅一起买的。”

“喜糖啊?”

“不要瞎说,早着呢!师傅和我拿了奖金,大家一起高兴高兴!”林伟放下糖之后,往前走去,科室里的小陈开始分糖。

过了一会儿林伟从走廊里走过来,碰上分糖回来的小陈,小陈问:“是不是要升主任了?”

“副主任,副主任!”

“以后要叫林副主任了!”小陈高兴地笑着。

林伟挠挠头说:“还是叫大伟,叫副主任怪怪的。”

侯建新还在听外面的声音,被他师傅叫了一声:“大学生,我们来看看你的计划……”

侯建新没有想到自己一个早上做得连脖子都快发酸了的计划,在师傅眼里是狗屁不如,红笔圈的地方全是错误,师傅是一头叹息一边对他讲解,最后总结:“大学生,你不要羡慕人家林伟,人家进厂的时候,天天早到二十分钟,给师傅打水泡茶,师傅叫做什么事情,没有一句话,一定是认认真真做的,勤奋才能出头。”

侯建新心里却不以为然,人要是勤奋就能成功了,那前世那些工地上搬砖的不是最成功的了?嘴上敷衍:“师傅你说的对!”

师傅看他的表情,心里叹息,这是虚心接受,屡教不改啊!

现在是暑假,巧珍在汽车厂实习,合资厂还是在准备阶段,德国方的人员也到位了,巧珍过去用自己刚刚开始选修的德语打招呼,倒是让老塞惊喜了起来。老塞和他的同事一定要轮番教巧珍德语。

巧珍这个跟了ckd过程的人,对于文件的理解中提出的问题,得到了德国方面的重视,双方都认识到了这里的差异,趁着还没有正式生产,米勒先生让双方的质量技术人员坐在一起在学习体系文件的同时,进行技术交流。

已经连着讨论了两个礼拜了,这些日子,她忙,林伟也忙。两个人虽然住在一个屋檐下,但是却几乎碰不到面。哪里有处对象的感觉?好在今天那群人还有一个会,可以早点放她走。

她就想着刚好最近林伟轮到日班,她去找他一起出去吃个晚饭,也算是约会了。

因为天气热,骑车的话,从家里到汽车厂要十来公里,一身汗。所以巧珍乘公交车过去,这个时候也坐公交车过来,虽然这个时候还没有空调车,不过郊县的公交车有个好处,不太挤。

纺织厂是个大站,她从公交车上下来,打开了折叠伞。走到对过的纺织厂门口,看见有卖雪糕的,她从挎包里拿出钱,买了一根,剥了纸头,在那里吃着雪糕,静静地等着林伟下班。

门卫间里的老大爷认识了这个偶尔会来等林伟的姑娘,再说了门卫间人出人进,今天林伟被提升成车间副主任谁都知道了,这个车间副主任的对象,当然要客气点的:“小姑娘,进来吹吹电风扇,你家大伟下班还要二十分钟咧。”

巧珍收了伞进去门卫间坐下,门卫大爷说:“小姑娘,你家大伟升官了,知道了吧?”

巧珍摇头,虽然她听林伟提过一嘴,但是做人要低调:“不知道啊,是吗?”

“是啊!老厉害的,这个年纪哦。没有碰见过!”

巧珍眉开眼笑:“那是跟的师傅好,我们阿伟的师傅人真的很好……”

巧珍一百句夸赞郑师傅,这个就跟家里跟婆婆相处似的。要是婆婆实在不好,那就不要理睬了,做再多人家也是不会喜欢你的。但是若是婆婆还可以,偶

尔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好,想要相处地关系好,除了家里跟她相处好之外,在外面使劲地夸她,夸到她心眼里高兴,在外面特别有面子。那两人就相处起来没矛盾了。

“郑师傅真的人很好。”

“是啊,遇到郑师傅是我们阿伟的福气哦!”

聊了一会儿,放工的铃声响起,过了五六分钟,人陆陆续续地就从工厂里面出来。巧珍怕在门卫间里面看不清跟林伟错过,走了出来,眼睛一直盯着里面出来的人。

林伟换掉了蓝色的工服,一件白色细条纹的短袖衬衫,一条卡其色的裤子,一双皮鞋从里面推着自行车出来,巧珍是越看越喜欢。去市区上学这一年,他们手头也宽裕了,林伟的衣服全是她经手的。

“大伟,你的冯程程来了!”这两天电视里热播《上海滩》,这群人就把巧珍说成是冯程程。林伟也是服了他们了。

他加快了推车子的脚步,被工友在后面笑,笑就笑呗,反正他一直就是这样的,已经不怕被他们笑了。

他的身后,侯建新也推着车子往外走,看见一个熟悉无比的窈窕身影朝着林伟走去,侯建新只觉得血气上涌,这是林巧珍。

巧珍过去牵住林伟的胳膊,林伟问她:“你怎么过来了?”

“今天汽车厂的事情结束地早,你正好是日班了,所以我就来找你了啊!我想去吃小笼包。”巧珍带着笑看着林伟,余光看见后面一个人,她早就知道林伟在纺织厂,难免会和侯建新碰面。这一辈子反正他们之间也不认识,以后也不会有交集,就当是个陌生人。

“好!你上来!”林伟骑上车子,巧珍跳上去,手勾着他的腰……

侯建新几乎一口气呼吸不上来,林伟和林巧珍怎么可以这样,他们怎么能这么亲密,难受地让他停下了脚步。

这个林巧珍要比他记忆中年轻时候的林巧珍气质好了不知道多少倍。乌黑的秀发松松地扎了个马尾,飘逸的白底黑点的连衣裙,一双笔直雪白的小腿,下面一双黑色牛皮中跟凉鞋。

记忆中的年轻的林巧珍就是那种未经雕琢的美女,有点不谙世事,而年纪上来之后气质是有了,可跟他一直貌合神离,而且在公司里一直很严厉,她

的气质虽然高雅,却带着一种不让人接近的冰冷,总之对他很冷淡。

而这一个一身的书卷气,温婉典雅,同样一张脸,一笑之间犹如春花绽放,若是上辈子的林巧珍是这样的,他怎么样也不可能出轨啊?

他看着林伟和林巧珍亲密地离去,边上同事还说:“漂亮吧?我们都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姑娘!人家可是青梅竹马,你说我妈怎么就没有给我领一个这么漂亮的媳妇回来?”

媳妇?听见这个词,心头有怒火翻滚,这是他的老婆。

“他们……结婚了?”侯建新问,他记得林巧珍才虚岁十九岁吧?离可以登记结婚的年龄还早吧?

边上的同事说:“没有啊!大伟女朋友还在读大学呢!好像是大一快升大二了。她这种是真正的高材生,f大的。去年咱们县里高考第一。厉害吧?又漂亮又有才,还对自己青梅竹马的对象好的没话说。”

“高考第一?”侯建新的第一印象就是林巧珍读书不好,侯建新没有参与过教侯嘉泽,不知道要把一个心思不在学习上的儿子,给教到上好的高中有多难,那一段的历程比自己考上好的高中要难地多。当年侯嘉泽读书不怎么样,林巧珍教地火大的时候,他有时候会半开玩笑,“你就别发火了,还不是随了你,孩子智商随妈。”

“对啊!二中的三朵花之一,还是最漂亮最厉害的一朵,维修间的那帮子人特地去二中打听的,二中的墙上可有她的照片,介绍一大段啊!”

侯建新一路骑车回家,脑子里是今日初见林巧珍的惊艳和她是县里高考第一。怎么会?她读书并没有天分?难道这辈子的林巧珍和上辈子的林巧珍完全是不同的两个人?

他是一个很自我的人,并不知道林巧珍学英语耗费了多少精神,对于贸易公司,他的理解也不过是小打小闹。或者在潜意识里他其实一直夸大了自己的能力,而刻意在弱化巧珍的能力,以至于他在评估巧珍的并不准确。

所以他并没有能把林巧珍高考的成功和重生联系在一起。巧珍能考上f大,在他的心中成了一个迷!

作者有话要说:侯建新的想法是基于我自身的阅历,可能未必够典型。

我是制造业的,接触了一些民企的老板,不是那种可以掌握全国经济命脉的巨佬。最多就是有点身家的制造业老板。

可以跟他们一起聊人生聊理想聊经营,获益良多。唯独不能聊婚姻,他们的大部分脑回路和我这个女人的脑回路相差太大。

不离婚,不影响现任太太的地位,对于这些人来说已经是好男人了,还有一大部分,离婚再婚的,跟第二个第三个老婆生二胎三胎,扮演好父亲好男人才是他们的日常。

那个时候千言万语只有一句,卧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