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小户女养家记 小户女养家记 第36节

柳氏心里一喜,便笑了出来,自家竟然要开铺子了,以前便是夫君还在,也是不敢想的事,乐了好一会儿又问,“那开铺子之后,我们还出摊吗?”

“出啊,干嘛不出?”

她还要靠这两个摊位将食客引流到铺子里头去呢!

好不容易做得小有名气的陈家河粉,不是取消摆摊业务,而是进一步扩大业务而已。

“开店?要雇多少个人?”柳氏问。

她那些侄子目前那么多人,也就仅仅足够出摊而已。

“先等表哥表弟们回来,看看他们怎么说?要不要做下去!”陈念莞想了想,道,“然后嘛,缺的人,我们可以去牙行买些下人回来。”

“买下人?”柳氏惊疑,“莞莞,最近咱虽赚了挺多银子,可花得也多,还有银子买下人?”

“所以这事还不急,慢慢来嘛!”陈念莞讪讪地笑了。

没办法,她是那种只要手里有余钱,就止不住想买买买先改善生活再说的那种人。

不过开铺子跟买人应该都得是年后的事了,在那之前,她想法子再赚上一笔钱银才是。

陈念莞才想着赚银子,就有人送银子上门了。

这人自然就是福星楼的张掌柜了。

他等了半个月,没等来陈念莞到福星楼卖腊味。

然后听说月满楼的施存祈回来了。

听说施存祈到燕来巷找陈家姑娘去了。

听说施存祈从燕来巷陈家搬走了许多东西。

哎,是什么?不会也是看中了陈姑娘酿制的腊味吧?

张掌柜快坐不住了,可看月满楼没啥动静,也没推出腊味系列,心里松了口气:还好,应该不是。不然,月满楼怎么可能不像前头推鱼腐,河粉那般,在食客当中大作宣传呢?

又过了几日。

听说施存祈从燕来巷陈家又搬了一批东西,还直接回京城去了。

哎,怎么回事呢?施存祈到底带走的什么东西?该不会是直接将陈家的腊味运回京城吧?

张掌柜再度起了亲自上门去问陈姑娘的心。

毕竟前头买的那批腊味卖完了,陈家还是没有动静,陈四姑娘不想挣银子了吗?

可他才要出门,天公不作美,下雨了,这雨还一下就是三日,不宜出门。

张掌柜望雨兴叹。

然后这日雨一停,张掌柜就上燕来巷了。

听陈念莞说没腊味了,张掌柜死活不信。

“你骗谁呢?陈姑娘,我福星楼前阵子送肉的屠夫,还说陈家河粉的主家厉害着呢,光在他那儿买肉就买了几扇,好几十斤的肉,你们河粉可是卖素的,也没见荤,那么多肉不是做了腊味,你们屋里几口人全吃了?”

张掌柜质问,大有一副你们家要是真没酿腊味,把我头砍了去也不信的气势,“说,是不是都卖那姓施的了?”

陈念莞无奈,只得承认施存祈捷足先登的事。

张掌柜听后捶胸,大喊悔矣,却依然坚持要陈念莞交出最后的腊味存货。

陈念莞心里有愧,又见有银子可挣,于是将余下留给自家的腊味也卖给了张掌柜,又挣了二十两银子。

柳氏看着陈念莞眼神炯炯地不停摸着银锭子,好笑:“你可是将家里头所有腊味都卖得干干净净了,迟些日子要你表哥表弟回来,想吃腊味了怎么办?”

“没事,这不有银子嘛!”陈念莞笑,心里暗叹幸亏她一早把要送范山长的那份腊味拿走了,“腊月时候,农户家不是要杀年猪嘛,那时候我们再买一轮,而后做更好吃的烧肉就行了!”

只是那烧肉,得配上独特风味的酱汁,不知道这时代的海边有没有自己想要的食材,抽空得去码头渔家瞧瞧,或者去海边一趟。

这头才说着表哥表弟们,那柳迟柳山等人就回来了。

且不说他们这次回去七八天,柳家村村外祖家对他们带回那么多银子是什么反应,单看他们回来又拿毛驴驮了大包小包回来,就知道柳大舅对她们是一如既往的照顾。

当然,这一次,也多带了两个劳动力过来。

只是,跟上两次不同,这次来的,不是表哥表弟,而是舅母表妹。

舅母是二舅母,柳迟柳风的母亲。

表妹叫柳云,才十一岁,是柳河的妹妹。

这次柳迟他们带了那么多货物跟银子回去,轰动了整个柳家。

盯着那一锭锭的银锭子,柳大舅跟一干长辈出离震惊,对他们怎么在短时间内赚那么多钱银,问起来跟公堂上黄县令审犯人一般,边边角角都问得清清楚楚,然后直夸柳氏养了个好女儿,外甥女是个聪慧的。

再听他们询问以后能不能都跟着姑母家继续干下去,他们大伙儿都愿意。

家里就这个问题研究了好几天。

最后的决定是,既然他们愿意,三妹家又肯继续带着他们捞钱,那就继续干吧。

土里刨食哪里能一下挣那么多白花花的银子?

农户比商户地位高,也就得个好听罢了,真吃不上饭的时候,自有百姓抢着做商户。

再说,柳迟他们的户籍不也在柳家村么?拿回来的银子多置办几亩地挂在他们名儿下,活计照做,保住农户这名分就成了。

至于说农忙时忙不过来,柳家还有两房长辈在呢,他们雇人来干就是了。

就此定下了往后表兄弟们跟着陈念莞大胆干,放心干的基调,可谓是陈念莞说干啥就干啥,说是啥,就是啥,指东不敢往西,让日后的陈念莞不由得要叹一句,好一群用着顺手的打工人!

到柳迟他们要来抚宁县继续上工时,家里头就有意见了。

跟柳迟柳河一般年纪的也想来做活,便连小舅舅也想来,他们带到姑母家的驴子可都能赚钱了,这燕来巷姑母家就是个金窝窝,谁来谁得银子,可不得争着来?

可考虑到一来那燕来巷已经住那么多人了,去的都是年轻的儿郎,可都是汉子,再去几个汉子大概是没地儿住了,也不方便,二来,三妹家让他们柳家赚那么多银子,不能给他们添麻烦,那柳水跟柳叶屁大点的孩子就是去添乱,得换两个能干的,才能对得起三妹给开的那份工钱,商量过后,觉得最好别派儿郎过去了,就让二舅母跟柳云过来了。

陈念莞一听这提议,就知道柳大舅这家果然没当错。

可不是嘛,家里头都是郎君们,那东厢正改造咧,没多的厢房给郎君们住了,来的是姑娘就好了,柳氏住的厢房旁有一间耳房可以住人,她住的次厢房也有一间耳房可以住人,当然是女性优先。

而且,那郎君们光顾着开工干活,别的浆洗针线等杂活全让柳氏跟她做也干不来,平日里头都是自个负责做的,自然是做得马马虎虎的,二舅母跟柳云一来,显而易见地能减轻大伙儿的负担。

至于说少了两个烧柴火的,就是二舅母跟柳叶届时没空,嘿,简单,这不是还有萱萱吗?

合格的打工人要从小培养艰苦能干的意识,柳叶能干的事,萱萱也能干,她前儿还埋怨卖腊味柳叶都分了那么多银子她却没有。

想要银子,简单,以劳代酬啊!

这事就这么解决了。

只是到安置的时候,那何叔将两套碌架床打造好,让陈念莞随时可以去取,验货的时候大伙一看就喜欢上了,原本柳云是安排跟二舅母住?????柳氏那一厢的耳房的,一看就要睡这样的床,于是陈念莞当场就收拾好耳房,把第一张碌架床跟配套的柜子搬到里头,添了厚厚的铺盖就马上能住人了。

二舅母住下铺,柳云住上铺。

至于柳迟表哥表弟们,只好委屈再挤两天,等何叔打造好第三张碌架床再分铺睡。

柳迟等人自然是没意见的。

一家子热热闹闹地将驴子驮过来的东西卸下来,该干活的干活,该安置的安置。

这次柳大舅给她们同样送了一批口粮,从前后几次的数量来看,估计陈念莞她们都不须再另外购置主粮杂粮过冬了,另外,他们还特意从村子里的猎户手里选购了上好的皮毛,说是在村子里买比在城里头买便宜,天气冷了,给三妹跟外甥女做冬衣,也算是感激她们给柳家带来意料之外的那么大一笔收入。

柳氏摸了摸那料子:两张狐狸皮,六张羊羔皮,二十张兔皮子,拿来做袄子跟围脖或者暖手筒正好。

没想到以往年节,挨冻受寒也只能穿破旧棉衣苦熬过冬的她们,今年竟能穿得上袄子了。

柳氏鼻子一酸,忆苦思甜,想到这变化都是女儿带来的,又想到女儿能得这般能耐都是多亏了明海大师的救助与点化,想想自己几个月没上香拜佛了,不知道现在去补香油钱还算不算太迟?

第43章

众人亲热的聊天之际,那张二郎也回来了。

今儿是他到青云书院参加入学考核评视的日子,陈念莞一看他那神色,便知道事情成了。

果然,不用陈念莞问,那张二郎便跟她汇报了喜讯。

入学试过了,并且经过书院几位夫子的考核后,张二郎将进入青云书院的甲班就读。

青云书院属于私塾,但因为办学的是范山长,是以规制都向县学看齐,书院里收读的学子按照资质分甲乙丙丁四个班,甲班是学子素质最好的一个班,教学的夫子也是最好的。

“范山长说我的文章确实做的好,真的决定了还收我做亲传弟子,明儿,我便带束脩到书院拜师去。”张二郎看着陈念莞,“陈姑娘,你看?”

“这是好事,大好事。”陈念莞给张二郎鼓掌点赞。

能做大佬的亲传弟子,看来张二郎在范山长心里的份量不轻,将来是个大有出息的。

张二郎越有出息,那他成为金大腿的可能性就越大,她能一抱抱两根金大腿,不是好事是什么?

张二郎轻咳一声,又问了一句:“陈姑娘,那,束脩之礼?”

“糟了,今儿福星楼的张掌柜过来要强买咱家的腊味,我把腊味全卖光了。”陈念莞假装惊呼,见张二郎的俊脸瞬间沉了下去,顿了顿,才慢慢跟自己说:“没,没事,我马上去福星楼再买几根回来。”

说着,张二郎便转身急急想走,被陈念莞一把拉了回来。

“陈姑娘?”

陈念莞看他一副天塌下来的模样,噗嗤一声笑了:“我跟你开玩笑呢!我怎么会忘了你要送范山长的那一份呢?我都记在心上呢!”陈念莞到伙房里,将留给张二郎拜师的那一份腊味拿出来递给了他:“瞧,我早留好给你了。”

张二郎看着那份腊味,轻呼了一口气,微微笑着跟陈念莞道谢。

“行了,你快把它收好来吧,省得一会儿我表哥表弟想吃腊味,又没有,就打你这份的主意了。”

“那,钱银……”

“张二郎,你跟我那么客气干嘛啊?你救我的时候也没要我的钱银啊!”

张二郎从善如流,回到自己厢房,关上门,痴痴地看着手里捧着的那包腊味。

她说,他的事,她都记在心上了!

这是她特意为自己留下来的!

张二郎又微微地笑了起来。

次日,张二郎就正式到青云书院求学去了。

青云书院就在抚宁县里头,距离燕来巷也不远,所以张二郎选择每日来回走读,一来能省下住宿与吃食的费用,二来,是怕自己住进书院里,跟陈家姑娘的关系,会渐渐淡下来。

他如今没了海礁村里头的那个家,燕来巷的陈家如今被他看作了第二个家,是他落脚的地方,也是他唯一牵挂的地方。